工程材料与热成型知识点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工程材料与热成型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机械工程材料与热成型知识点

强度: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指标有:弹性极限、屈服极限、抗拉极限 疲劳强度?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塑性:金属材料在断裂前产生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指标为

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压痕和划痕的能力。指标为HB、HRC。

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指标为αk.材料的使用温度应在冷脆转变温度以上。

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晶格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 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则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刃型位

错、螺型位型。

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则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则排列的结晶核心。 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晶核。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结晶晶粒度控制方法:①增加过冷度;②变质处理;③机械振动、搅拌 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加入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

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

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能力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

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能力,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

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 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

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

的新物质,称为合金。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均称之为相。 相图:是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的化学成分、相、组织与温度的关系图。

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它的晶体

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用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

机械混合物:合金的组织由不同的相以不同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在一起,称机械混合物。 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强化方式为弥散强化。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一部分原子而组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即间隙固溶体。 相组成物:合金的基本组成相。

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组成部分。

共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应。 包晶反应:指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外一种固相的反应过程。

共析反应: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

应。

淬火临界冷却速度(Vk):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回火脆性:随回火温度提高而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

红硬性: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同素异构转变: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

铸造性能:金属或合金在铸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艺性能,包括流动性、吸气性、收缩性、偏析等。 锻造性能:衡量材料通过塑性变形加工获得优质零件的难易程度的工艺性能指标,包括塑性和变形抗力两个

因素。影响因素:1、金属本质:化学成分和组织2、加工条件:

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应力状态

焊接性能: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包括

结合性能:焊接接头产生缺陷的敏感性。 使用性能: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应性。

影响因素: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工艺参数和结构型式等

铁素体:铁素体是碳原子固溶到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F或α。 奥氏体:碳原子固溶到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A或γ。

过冷奥氏体: 处于临界点以下的不稳定的将要发生分解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M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的共析体,代号为P,有固定化学成分Wc=0.77% 索氏体:过冷奥氏体在650C~600C温度范围内转变成的一种珠光体类型组织,符号S。

贝氏体:过冷奥氏体在550C~Ms温度范围内将转变成贝氏体类型组织,符号B。

马氏体:奥氏体获得极大过冷至Ms以下(对于共析钢为230C以下)时,转变成的组织类型。 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C~50C,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指将淬火后呃钢再加热到不超过Ac1的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调质处理:一般将淬火加高温回火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回S)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去应力退火:将工件加热到Ac1以下某温度(根据具体需要确定)保温后随炉冷却到160C以后出炉空冷的退火工艺。

淬透性:所谓钢的淬透性指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的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淬硬性;也叫可硬性,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表面淬火:目的是使零件表面获得高硬度和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怨艾良好的韧性和塑性的一类热处理方法,通过表面快速加热淬火,改变表层的组织来达到强化表面的目的。

化学热处理:是将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份、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砂型铸造:用型砂紧实成型的铸造方法称为砂型铸造。

起模斜度(拔模斜度):为使模样容易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中脱出,平行于起模方向在模样或芯盒壁上的斜度称为拔模斜度。

充型能力:考虑铸型及工艺因素影响的熔融金属流动性较合金的充型能力。

缩孔:铸件凝固过程中,其液态收缩所减少的体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则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叫缩孔。 分型面:铸型组元间的接合面。

锻造:是对坯料施加外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改变尺寸、形状及改善性能,用以制造机械零件、工件或毛坯的成形加工方法。

锻造比:是锻造时变形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通常用变形前后的截面比、长度比或高度比表示)。

锻造流线:锻造时,尽速回的脆性杂质被打碎,顺着金属主要伸长方向呈碎粒状或链状分布,塑性杂质随着金属变形沿主要伸长方向呈带状分布,这样热锻后的金属组织就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称为锻造流线,又叫纤维组织。

自由锻:只用简单的通用性工具,或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间直接使坯料变形而获得所需的几何形状及内部质量的锻件,这种方法称为自由锻。

模锻:利用模具使毛坯变形而获得锻件的锻造方法称为模锻。

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型而得到制件的工艺统称为冲压。 冲裁:利用冲模将板料以封闭的轮廓与坯料分离的冲压方法。

拉深:变形区在一拉一压的应力状态作用下,使板料(浅的空心坯)成形的空心件(深的空心件)而厚度基本不变的加工方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