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思修》习题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6《思修》习题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职责,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法律程序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坚持立法先行和立改废释并举;保证法律规范的质量;畅通民意表达机制以及民意与立法的对接机制。

(2)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增强法律规范本身的可实施性;完善法律实施体制以及法律设施;提高执法和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优化法律实施的环境因素。

(3)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科学配置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防止权力的滥用;严格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对违规用权的责任追究;健全权益救济机制。 (4)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加强立法、执法、司法队伍和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队伍的建设。 (5)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与修改一批重要的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坚持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法治,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的认识和看法。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和方向。

(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3)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的治国的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性质、作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的结合。

(4) 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把推进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3.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以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以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蕴含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法治思维以运用法律

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和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法律,规则取向是指个人如何运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法制思维的基本内容包括: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2)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也就是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制约分为权力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4)人权保障。人权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

(5)正当程序。程序的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方面。

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社法律权威?

(1)法律权威的含义: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作用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2)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应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应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3)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4)尊重法律的基本要求: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5)争当法律权威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具有良知的护法者。对违法犯罪行为,要敢于揭露、敢于抵制;坚决克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消除袖手旁观畏缩不前的恐惧心理,抵制遇事回避,私下了之的惧法现象。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1.如何让理解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人权的内涵不同。

法律权利是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法律权利不仅有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人权是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人权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权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 (2)法律权利和人权关系密切。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人权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2.如何认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也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为依据。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