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外部空间设计 读书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外部空间设计》读书报告

书籍介绍: 名称:外部空间设计 作者:芦原义信 出版日期:1985年3月 作者简介:

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五十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各种类型建筑作品公达一百余例,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译者认为:“本书既包含着空间论,也包含着方法论。作者融汇了当前世界上的空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N空间与P空间’、‘逆空间’等一系列颇有启发的概念。而且,更难得的是全书所引用的建筑实例均系作者本人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者本人理论的产物。因此,此书不仅可供阅读,更可作为设计实践中有价值的参考。”

芦原义信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街道美学》、《建筑空间的魅力》、《续街道美学》等。 主要内容与思考:

全书分为四章,从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到要素、设计手法以及空间秩序的建立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并附加大量实例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容易让读者在初学知识概念的同时得出共识。现如下分章节具体介绍:

第一章、 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由空间概念入手: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有此认为限定空间的三要素为:地板、墙壁、天

花板。

由此引出外部空间的概念: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概念阐述的同时,作者又提出了所谓逆空间的概念,并认为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可逆性。

逆空间的存在以及这种可逆的转换型对于考虑建筑空间时是既有启发性的,作者以意大利建筑内外空间的近似性为例的具体说明了这种可逆性的可能性。“从逆空间的观点来说:外部空间设计时,就连‘逆空间’也要满足设计意图,就连建筑设计没有占据的逆空间,也要同样程度的关心,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以日本传统木结构住宅和美国独立式住宅为例的对比说明,引出了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概念:建筑空间可大体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即为P空间与N空间。这些空间强调的内容即为内部秩序感与外部秩序感,这也是关于空间的渗透说。形象鲜明而孤立的东西,它的形象与该形象逆空间的N空间之间没有渗透作用,二者的形象共同取得均衡而美观时,其纪念性越发成为唯一式的,质量也越高。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外部空间的要素由尺度与质感组成。

尺度:作者引用布鲁曼菲尔特的《城市规划中的尺度》与海吉曼.匹兹的《美国维特鲁威城市规划建筑师手册》的尺度概念与关系,研究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理论,外部空间第一假说:“十分之一理论”:外部空间可以采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one-tenth theory.

引用爱德华.霍尔的《沉默的语言》中的空间是有领域性的观点,加上日式四张半席空间的例子得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第二假说:“外部模数理论”即: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并以驹泽的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上的每隔21.6米配置的花坛和灯具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证明。

质感:作者认为距离与质感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各个不同距离的材料,这在提高外部空间的质量上市有

利的。以勒.柯布西耶的联合国大厦山墙的材质为反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若不去注意距离与质感的关系,尽管特意使用优质材料,也会达不到效果。

以驹泽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广场的重复质感为例,提出了进一步的应用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进一步强调了距离与质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外部空间设计手法

这一章节为全书的重点章节,作者从外部空间的布局、封闭、层次、序列等方面具体阐述。

外部空间的布局:作者认为“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改空间以明确的用途,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以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峡谷花园”为例:两侧有商店,尽端为下沉式庭院的溜冰场。以此得出: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在理解了这种内外秩序的关系的前提下,把外部空间或外部秩序有意识的渗透到建筑内部设计的方法就更有条理性的出现了,而体现了这种做法的例子在西欧基督教堂或车站中央大厅的设计中很常见,建筑实例也表现在银座的索尼大厦、高松的香川县立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中。

空间的封闭: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方法,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及其造型,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的空间时,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作者以人所处的外部空间的空间感受为例分析说明了人处于开敞、半封闭、封闭空间时不同的心里感受,认为封闭性的改善使得空间的严谨与紧凑感也就表现出来了。同样的道理,从空间上转换到立面方面是视觉的封闭感来说:关于墙壁的高度的意义—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的密切关系。“所谓封闭性,就是由比人高的墙壁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时产生的。”

通过空间封闭性以及对于人与隔断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作者得出了能给所处于空间中的人带来不同心理感受的不同高度的隔断的模数与高宽比。

外部空间的层次:作者认为外部空间是满足人的意图的P空间。

以武藏野美术大学校园为例:内部式的外部空间在空间过度上采用收束空间的“收束点”,是作为强调外部空间的效果。使人在空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感受到周围环境以及建筑空间的变化,通过材质和质感与距离的关系,也同时是“十分之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实施。

外部空间的序列:在空间序列方面,作者认为东西方在这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东方式即为渐进式,意在逐渐看见;而西方式即为直接式,意在一览无余,一览全貌,注重得是一种建筑物的纪念性。

当设计外部空间时,一开始就给人看到全貌,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标志感;而有节制的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局。

其他手法:在把握了外部空间的要素、序列、封闭感的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法可以同样达到设计目的,如:有效地利用地面的高差、联系高差的室外踏步及斜道、关于物体边缘的处理、外部空间中水的处理等,都能通过这些方面的表现来实现外部空间的设计。 第四章、 空间秩序的建立

作者将空间又分为了: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的加法空间;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的减法空间。

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的做法对外部来说难免会有一些牺牲,因此在作为整体构成,若超过一定规模,将引起混乱;而首先确定外部,再向内建立秩序,对内部来说又有牺牲,每个局部因为是按照“公约数”刑事处理的,所以会有一些勉强,对使用它的人来说,有时是非人性的,不关怀的,而作为整体构成来说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

这两种建立空间秩序的方法,分别以阿尔瓦.阿尔托与勒.柯布西耶为代表,他们设计的袄库森尼斯卡教堂、赫尔辛基文化会馆、与西埃的马赛公寓都是这两种空间秩序手法的典型实例。

在内容复杂的大型设计中,希望同时采用从外部建立向心秩序的方法和从内部建立离心秩序的方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在调和相互关系上去提高空间质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