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3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三 民为贵 教案3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孟子》选文教案

一、导语设计(1分)

还记得孔子说过的“吾与点也”吗?为什么“与点”?因为曾点给他描绘 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学生齐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经济稳定、百姓和乐的太平盛世美好愿景图,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惜孔子并没有见到。作为与孔子一脉相承的“亚圣”,孟子又会为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做哪些努力呢?在本节课我们共同寻找这个答案。(板书:《孟子》选文) 二、概括文意(5分)

过渡:上节课我们扫清了文言字、词、句的障碍。下面我找同学概括每则的文意。

《寡人之于国也》:由“民不加多”的问题引出用“王道”治理国家。 《庄暴见孟子》:以好乐入题,劝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齐桓晋文之事》:推己及人,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为贵》: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 三、分析文本 1、治国思想:(2分)

这四则都讲了什么内容呢?(都在谈论怎样治国、都想使百姓安居乐业)那孟子劝各位君王怎样治理国家呢?(以民为本,根据第四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看出观点)。“得天下与否取决于民心的向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都说明民心很重要,都想有力争取民心,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 2、具体措施:(8分) 《寡人之于国也》

养民:养生丧死无憾,怎么做才能“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合理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温饱问题。

富民:让百姓富裕,有肉吃,有丝绸穿,百姓生活富裕,要达到小康水平。 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知孝悌,懂礼节,

整个社会充满爱心。

措施是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百姓才能去追求精神生活,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庄暴见孟子》

与民同乐:同样是君王奏乐、打猎同样的事情,却呈现两幅不同的效果。一个是举疾首蹙额而相告,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一个是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对比中告诉君王要与民同乐,同乐才会百姓心中挂念君王。 《齐桓晋文之事》

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引用《诗经》,硎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为什么要强调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强调推恩就是推己及人,继承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恒产、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怎样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保,凶年免于死亡。 3、劝说方法(4分)

过渡:孟子很想让君王采纳他的治国思想,但并没有开门见山抛出他的的治国思想,那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民本思想讲给君王听的呢? ①抓住机会。

抓住庄暴给他提供的信息“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孟子见到齐宣王,抓住“民不加多”的问题,谈治国的方法。

由“好乐”引入孟子想说的政治领域;

抓住齐宣王想听“齐桓晋文之事”,进而谈论用仁政统一天下。

②循循善诱。

不谈“雅乐”与“俗乐”的区别,而是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层层推进,使齐宣王愿意倾听孟子的言论。 “民不加多”的原因和“以五十步笑百步”同理,让梁惠王明白问题所在,也有兴趣去倾听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形象说理。(描绘画面、比喻说理、寓言故事)

勾勒天下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疾其君者皆归附齐宣王的宏伟蓝图;

勾勒天下安居乐业的画面,避免生硬说理。

“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同时也是比喻论证来说理。 ④、正反对比。

同样是君主鼓乐、田猎的行为,但确是两种效果:“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和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对比中使要强调的观点鲜明。

“明君制民之产”和“今也制民之产”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有恒产”才“有恒心”的重要性。 ⑤、排比造势。

勾勒天下仕者、耕者、商贾、行旅、疾其君者皆归附齐宣王的宏伟蓝图,和安居乐业的画面。王道之始也的段落,不但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还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 4、人格魅力

过渡:孟子煞费苦心宣传“以民为本”思想,君王听了之后态度如何呢?(2分) 明确: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可得闻与? 不若与民,不若与众。明白“与众的好处” 过渡:齐宣王、梁惠王后来实践了吗?没有,为什么呢?(3分)

学生一:《寡人之于国也》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学生二:各诸侯国都野心勃勃的争夺霸主地位,对外攻夺城池,对内残酷剥削,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过秦论》中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大屏幕: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马迁《史记 孟子列传》

过渡:在百家争鸣的潮汐中四处奔走,在诸侯混战的烽火里四处碰壁,那孟子的做法可取吗?

不可取:观点一,在战乱的时代,保全自己和家人都很难,孟子以自己的才学保

证家人衣食无忧就很好了,不必再去奔波了,如果努力,不被采纳,也就不要在执著了。

观点二,孟子应识时务者为俊杰,学学苏秦、张仪,向君王、权贵稍稍弯下腰,便可以权倾朝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观点三,也可以象庄子一样,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稍稍洒脱一下,在濮水钓鱼,曳尾涂中,自得其乐,享受精神上的逍遥。

可取:观点一,战国是群雄争霸的时代,称霸的方法有很多,但如果用武力统一,势必会征伐不断,生灵涂炭,孟子心忧苍生,想让诸侯王采纳仁政的治国方法,百姓既能安居乐业,施行仁政的统治者又能统一天下,他不是不识时务,而是心忧百姓。

观点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孟子理想是能将孔子的思想传播开来,所以他也有了孔子身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观点三,孟子的自信,孟子说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他认为欲平天下,只有自己能胜任,孟子有自信。

观点四,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确实做到了,即使到儒家思想很难宣传的时候,孟子和弟子也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儒家思想,如果没有《孟子》这本书,我们又怎能了解那段历史呢,更何况,孟子积极宣传的民本思想,虽然在当时很难实践,但是影响确是深远的,如果没有孟子的执着,怎么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的杜甫,怎么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怎么会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民国之父”孙中山,怎么会有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等等。他让一些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身体力行。影响可谓深远。 观点五,儒家思想在战国实践不了,在秦王朝还出现了“焚书坑儒”,但是到了汉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明朝时,“”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的必修课本,就是今天德治法制双管齐下,亦儒亦法的治国方法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孟子的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他的执着正是对真理的一种坚守。

小结:你们所说都有道理,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其实问题的所在就是“小我”和“大我”“小格局”和“大格局”的区别。而孟子是“大我”“大格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