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翻译: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1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答:“进”是指 居庙堂之高,通俗一点就是说在朝廷上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通俗一点即是说不在朝廷上做官,隐退江湖。 3、请写出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并说出“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用原文回答) 答:“忧谗畏讥”和“宠辱偕忘”。 二者之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或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因为前人对岳阳楼的描绘已经很详尽了,作者另辟蹊径以湖的景色来烘托岳阳楼。用湖的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景物特点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6、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什么?

答: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8、“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

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挂念国家、百姓;欧阳修虽然遭到贬谪而失意,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10、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 答: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11、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杜甫、顾炎武、周恩来) 答: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①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书舍: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童子苟有志/苟全性命于乱世 ..B.凡得学者/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于是遂就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过书舍而泣/及鲁肃过寻阳 ..

【解析】A如果;苟且。B能够;“得”通“德”,是“感激”的意思。C从事;

完成。D都是“经过”的意思。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A.一个原则并希望他不孤独,另一个就是羡慕他能够学。 B.一个就希望他们不孤独,第二个就是羡慕他能学。 C.第一个愿望是不孤单,第二个是羡慕他们学得好。 D.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解析】D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答: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答: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5.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哭什么?”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老师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