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临港新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业配套区规划、GIS信息系统、BRT公共交通系统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共性配套区规划、岸线港口规划深化及生态、防汛防灾、商贸金融、市政服务等专项规划,主产业区和综合区规划方案、数字港城等专项规划也开始启动研究。

至2005年底,主城区一期扇面1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为满足洋山港集疏运和保税港启用管理要求,完成港区辅助作业区及保税港一期规划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重装备产业区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土地开发任务完成。两港大道一期、沪芦高速公路临港段、浦东铁路临港段、南滩围垦、污水处理厂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竣工。芦潮港、泥城、万祥、书院等城市社区和配套产业区动工,其中芦潮港社区动迁基地一期总建筑面积24.62万平方米,可安臵3000人;泥城社区一期动迁安臵基地总建筑面积23.35万平方米,可安臵6500人;万祥社区一期动迁安臵基地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可安臵3000人;书院社区一期动迁安臵基地总建筑面积22.39万平方米, 可安臵6300人。

基本完成重装备工业和现代物流业项目导入前期准备。引进上海电气集团临港园区、临港普洛斯国际物流中心、新经济标准厂房园区一期、卡尔玛港口机械、中船集团临港沪东重机、卡特彼勒北亚汽车配件中心、中集临港装备园、瓦锡兰柴油机等项目。

公共事务管理功能开始体现。启动建设南汇区行政中心、海关、商检、海事大学、航海博物馆、规划展示中心、外国专家服务中心及一批金融、贸易服务设施等标志性建筑;道路、通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基本成型,大市政配套建设、道路网格、绿化景观等配套工程起步;人口导入效应初显,形成2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规模。

制度创新和基础保障方面,保税港政策开始试点,实现“境内关外”、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制度;闵行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平台移植临港,实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落地;制定并落实临港

5

新城专项发展资金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土地回收工作,收回滩涂土地、农场土地、临港四镇土地近9万亩。

第二节 发展的环境

一、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积极参与的区域制度性安排将为我国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上海面临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办好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启动长三角城市群等重要机遇,给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机遇。

1、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

上海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推动建设“四个中心”的突破口,战略意义十分突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然要求加快港口建设和整合,发展具有东北亚航运中心地位甚至全球地位的深水良港,并继续加大国际航运和转运功能。作为典型的临海经济发展模式,临港新城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城”因“港”而生而兴,是上海真正意义上连通世界的门户,成为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港口部分)于2005年底开港,建成5个集装箱泊位,码头通过能力为220万标准箱,保税港正式封关运作;二期工程也将于2006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码头通过能力合计将达500万标准箱。规划至2020年,布臵30多个泊位,最大通过能力超过1500万标准箱。

另外,浦东国际空港旅客运送量和货邮年吞吐量2005年分别达到3600万人次、150万吨以上;完全建成后货邮年吞吐量将达500万吨,旅客运送量达8000万-1亿人次,使临港新城在具备了发展

6

临海型产业优势的同时也具备了发展临空型产业的条件。

2、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力量,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信息与生物等新技术兴起相伴相生,既体现在制造环节的转移,也体现在服务业外包和高技术产业的转移。目前,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势头总体上仍在继续,国际制造业重心仍在向东半球转移。国际服务业外包方兴未艾,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对我国扩散研发活动,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已成为一个新趋势,高技术产业国际转移加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跨国投资的系统化倾向日益突出,产业链连锁转移显现,对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

临港新城在产业定位上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相契合,给临港新城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背景。临港新城位于洋山港和浦东国际机场之间的优越地理位臵,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居环境的营造,规划科学合理,具备海运、空运、内河航运、高速公路、铁路“五龙汇聚”的交通优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广阔,其中滩涂面积约84.5平方公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为临港新城把握机遇提供了保障具备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

同时,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还有两个重要的有利条件: 一是上海城市发展模式调整的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要实现人均GDP10000美元的跨越;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上海提出了“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理念,着力推进包括临港新城在内的“三城七镇”建设,并将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之一,为处于整个滨江沿海城镇发展轴“拐点”和重心区位的临港新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与浦东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市委市府在谋划全市的发展布局中明确:浦东与南汇同属“大浦东板块”,要联动发展,共同支撑

7

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构建。“十一五”期间,浦东又面临进行综

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作为与浦东联动发展的区域,临港新

城将接受浦东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延伸、扩展,借鉴浦东在政府职能、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浦东开发的放大效应、浦东巨额投入的释放效应,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新城开发建设。

同时,上海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为临港新城建设提供了金融方面的条件和优势。临港新城背靠民营经济活跃的长三角腹地,民营资本不断拓宽在重工业、现代物流业等领域投资,增加了临港新城开发资金的来源渠道。作为呼应世博会,典型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重要区域,世博会的筹办也将成为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

二、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而复杂的挑战。全球整体经济发展放缓,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上海作为沿海改革开放地区和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在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压力加大,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后发展的临港新城地区而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竞争相当激烈,原有基础条件十分薄弱,特别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凸现,给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恶化,外资整体流入放慢,特别是 WTO过渡期结束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大,出口大幅度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石油等不可再生性资源价格中长期不断走高,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不断加大。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