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重难点串讲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自考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重难点串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考点小结

1、人格概念与特征

2、人格结构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3、各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4、气质类型的主要特点 5、性格的结构

6、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 7、影响人格的因素 8、人格测验的了解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本章重点

1、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的测量

4、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

2、合群需要 3、自我肯定需要 二、人际交往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02年10月考题):

舒茨提出该理论可分两部分,一是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二是三种需要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分为6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归属)、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6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二)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益,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利益。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人就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代价很大,但收益不大,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02年4月考题)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1、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共 27 页 第 21 页

2、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3、满足人际交往需要。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 (1)表情

(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 2、个人品质:

3、接近性与熟悉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 2、群体的凝聚力 3、群体中的角色 4、群体的领导:

领导者必须具备三方面才能:具有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具有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相反,也可能出现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一般发生在群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而个体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二)去个体化:

在群体中人们有时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原因有两个:一是匿名性;二是个体处在群体中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共 27 页 第 22 页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群体中原有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作用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被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6)文化价值倾向于对高冒险性有较高评价

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四)从众与服从(03年10月考题)

1、从众:个体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三方面:

(1)行为参照;(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态 2、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 原因:一是合法权力;二是责任转移 考点小结:

1、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3、沟通的过程和模式 4、人际吸引的条件

5、人际关系测量的原理与条件 6、群体的特点

7、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十章 心理健康 本章重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3、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4、挫折产生的原因 5、焦虑的应对策略 6、心理防御机制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1、1948年,WHO提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2、1978年,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概念: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02年10月考题)

(二)鉴定原则: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心理健康等级:1、一般常态心理;2、轻度失调心理;3、严重病态心理。(02年4月考题)

共 27 页 第 23 页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02年4月考题):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与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一、压力及其来源:

(一)压力概念: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经历警觉反应、抗拒、衰竭三个阶段) (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等适应性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但过度的压力会带来负面反应,出现消极的情绪。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02年10月考题):

1、经验;2、准备状态;3、认知;4、性格;5、环境 (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1、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2、正确的应对方法:

(1)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3)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4)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5)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6)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第三节 心理健康和挫折

一、挫折的概念(03年10月考题)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在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

2、内在因素:个人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三 、挫折后反应:

(一)攻击行为:直接、转向、自我攻击 (二)冷漠: (三)幻想:

共 27 页 第 24 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