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导游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济源市导游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重修,一个小小的亭子涵盖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建筑研究价值。这里是古代帝王派钦差祭祀北海神的主要场所,主祭官员将向池中投掷金龙玉简。2003年8月整修济渎池时,曾发现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玉简一枚,简文标明当时所投祭物还有金龙,是当时最高规格的祭品。

济渎池分东西两个泉池,为济水发源地,又名“龙池”、“北海池”。北海祠所有建筑都围绕济渎池构建,龙亭对面为灵渊阁和北海神殿(遗址),池边还有桥亭、白虎亭、无梁殿等。灵渊阁重建于明代,阁前石勾栏上的透雕宝瓶与“

”字图案,为典型的宋代做法,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教科书中罕见的

宋代石雕勾栏实物。东西泉池上并列三座宋代石桥,与周围亭台池榭交相辉映,形成北方古典园林风格。早晨顺亭东望,雾气氤氲笼罩池面,迷迷蒙蒙犹若薄纱,当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桔红霞晕大似车轮,妙如美女出浴,风姿秀逸,跳跃升腾,若影若幻,景象万千,游者无不叹为观止,“济渎晨霞”历史上就为济源九景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千年风雨的济渎庙又获新生。庙内办学曾使许多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文物部门还多次对寝宫、清源洞府门、玉皇殿、龙亭等主要建筑进行维修。1993年,在国家财政支助下,济源人民捐资1200万元搬迁济源一中,努力恢复济渎庙古建筑群的本来面目。但因种种原因,昔日“遍布涌金”的北海池几近干涸,池壁地基严重塌陷,极大地影响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风貌。2003年,市政府决定抢救整修济渎庙,社会各界又一次慷慨解囊,仅第一期北海池整治工程,社会捐资额就超过200万元。文物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使泉池得到彻底清理,四周条石趁砌后又加装了石雕护栏。

— 41 —

济渎庙东西两侧建筑天人合一,御香院专供接待钦差下榻,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天庆宫取意与天同庆,包括玉皇殿、道院等,为古代管理济渎庙的方丈、道士活动的场所。玉皇殿重建于明代,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琉璃瓦顶,给人一种威严壮丽之感。殿前汉柏高20余米,围长6米多,枝叶尚茂。相传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当年监修济渎庙时,曾在树上挂过钢鞭,故称“将军柏”。明代尹安诗赞:“夜来明月枝头动,疑是将军宝剑光。”殿后高台上的长生阁重建于清代,露台前横生长青松柏,台壁镶嵌有元代大学士许有壬手书“天下第一洞天”石刻题额,书法大气磅礴,雄浑有力。明代河南巡抚蔡汝楠将此石刻由王屋山移至庙内,一为易于保护,二为方便祭祀,三是将仙境与道境融合,有自然天成之美。

游完济渎庙,游客心头总会有一个疑问:济水不过只是几个小小的泉水汇集而成的细流,怎能与长江、黄河、淮河相提并论且四渎同祭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题济水》诗中回答:“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侯。”他说济水充其量不过数尺深,连船只都很难通过,但它却自古以来就列入四渎称诸侯了。不过这并不是古人的错,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理由:一是领域所限。我国上古时期主要在江河流域开拓,其余地区尚属荒蛮之野;二是京畿之河。“少康中兴迁原”,济源曾是夏代的都城,以后又是京畿内地,“相府丫环五品官”,首都的河流当然要名贵些;三是祭祀方便。江河大多源于高山峡谷,惟有济水发源于中原,古代帝王到此祭祀,交通便利;四是君子之德,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济水平地涌泉,不滥不竭,或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百折不挠,远朝沧海;水势平稳,色清性沉,越河而不浊,节德高尚;可饮用,可入药,可灌溉,可洗浴,以其滋润沃土、恩泽众生归结为一个“济”

— 42 —

字,这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清廉高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传统美德吗?故白居易诗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这样,古人赋予这种独特的人文内涵之后,就理直气壮地使济水横跨黄河南北独流入海,跻身四渎并格外受到尊崇也就可以理解了。

济源市中心游览区除济渎庙外,还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奉仙观、大明寺等主要景点。 奉仙观

奉仙观全称奉仙万寿宫,位于市内荆梁北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主殿采用荆木作梁,俗称荆梁观。

奉仙观由著名道士孔志道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后来全真派道士贺兰栖真入住,因其深于老庄学说,得以入宫讲经,被宋真宗封为“宗真大师”。贺兰栖真利用皇帝封赏大肆扩建,使奉仙观规模达到高峰,以后各代虽有维修,但规模逐渐缩小。现在奉仙观为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小巧玲珑,占地4200平方米。主要古建筑有山门、玉皇殿、三清殿及厢房,共计10座30余间。其中三清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河南省现存古建筑中木构纯度最高、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的文化遗存,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增加空间面积,它采用典型的减柱造结构,八根柱减去六根,仅用两根大柱支撑大殿屋顶的重量,类似于晋祠的圣母殿。

三清殿最绝的是将编筐用的荆条根儿做栋梁之材,举世罕见。观内题记:“荆木梁,荆根也,出于西乡荆王,距此八里。枣木柱,枣根也,出于西乡枣

— 43 —

林,距此十八里。柿木梁,柿根也,出于北乡柿槟,距此八里。桑木柱,桑根也,出于南岭桑榆河,距此二十里。”以上四种梁柱虽非稀有树种,但按国人传统观念,“今早死丧”的谐音却在避讳之列。贺兰栖真一反常态,大胆使用这些木材,用意是这里供奉教祖老子李耳,“老子天下第一”,邪不压正。另外山墙封板硕大,用料5立方米,可谓海内孤例。难怪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在考察之后评价其“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三清殿前“大唐宗姓太上老君石像之碑”,为建观时所立,由李审几撰文,唐代著名书法家沮渠智烈书丹。清代金石学家叶昌臶《语石》誉其“文章宏瞻,书笔遒美,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此碑拓片1972年曾在日本展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唐高宗李治于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底病故,一年内唐中宗、唐睿宗相继即位又废,紧接着武则天执掌朝政,改元垂拱,这时“大唐洛州济源县宗姓奉为高宗天皇大帝于奉仙观敬造太上老君石像碑”,公开大张旗鼓地创建奉仙观,说明李唐势力借道教抗拒“武周革命”,致使全国道教活动重心北移,这也是后来王屋山所以能够被尊为我国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的重要原因。 大明寺

大明寺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南轵城村。汉代原为轵侯祖庙,北宋仁宗时改为佛教通慧禅院,元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称大明寺。

大明寺占地20000平方米,三进院落,古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明)、天王殿(遗址)、中佛殿(元)和后佛殿(清),旁列金刚殿(清)、阎王殿(清)、伽蓝殿(明)等,共计15座41间,明代碑碣、石狮7通(件)。中佛殿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也有700余年历史,为河南

— 44 —

省仅存的四座元代单体木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九脊殿,内柱仅施两根,也为典型的减柱造手法,是研究宋代《营造法式》对元代建筑影响的珍贵实例。后佛殿广、深各三间,虽系清代建筑,构架却是袭古手法,这在全国也不多见。殿内梁架彩绘“白马驮经”、“四大天王”、“云龙大点金”、“仙女步行图”等,色彩鲜艳,是研究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古建筑彩绘艺术的难得资料。院内有一棵千年娑罗树,树冠高大,枝繁叶茂,也为大明寺增色不少。

— 45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