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综合提升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综合提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章末综合提升

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地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第二种是以外力作用为主;第三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严格讲地球上的地貌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只不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因此在分析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地貌形成原因及过程,其答题思路为:

2.地貌的类型及形成过程,其答题思路为:

(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

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1 图2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位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地褶皱 背斜山向斜谷 内力作用(挤压) 带,岩层受挤压弯曲隆起(凹陷),形成背斜山(向斜谷) 位于××板块与××板块张裂地带,岩断块山断层谷断层 断层崖 拉伸) 成断层谷,断裂面形成断层崖 地下炽热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活动 火山熔岩高原 火山喷发 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或熔岩高原 内力作用(挤压或层沿断裂面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陷形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思考方向 河谷、沟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流水侵蚀地貌 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等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冰川侵蚀地貌 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冲积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沉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河口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冰川堆积地貌 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3.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

地球上的地貌绝大部分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背斜谷、向斜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思考方向 背斜谷向斜山 渭河平内外力原汾河作用 谷地

在内力作用下形成断层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沉积而形成 内外力作用 满分术语 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扇 积扇) 谷、峡谷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满分术语 (2017·上海长宁区一模)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

流经主要地形类型 判断理由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2)G、H两河在河口处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如图所示),试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第(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形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

答案:(1)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