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版)所有课后答案大全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版)所有课后答案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重叠、轻重音等也是形式标志,可以有效的变现各种语法意义。比如“历史地理”有歧义,理解为偏正结构时,重音在“历史”上,如果理解为联合结构,则没有重音。再比如“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这三句话表面上好像差不多,有人就认为汉语没有什么语法制约的,可以任意组合,其实不然,因为,每句话的话题是明显不同的,词序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语义和语用上产生差异。所以,说汉语是意合语法是不对的,对认识汉语语法特点是个误导。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什么叫“缺乏”?是应该有而没有。如果从印欧语来看汉语,就必然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么一个结论,而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跟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站在汉语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重叠等的说法。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语没有的。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语序和虚词等来表现语法意义。比如在短语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树叶绿”是主谓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一些虚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的、地”;一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

四、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学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目前的汉语语法学理论无论是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还是认知语法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汉语特色的理论与方法来。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的形式比较隐蔽,而且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并且致力于寻找对应的形式标记。

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的传统,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其标志的,并且进一步进行认知的解释。这种“语义语法”理论,继承了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

1.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就是找出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因为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双方的语义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① 很有思想 很有水平 很有激情

②*很有房子 *很有桌子 *很有衣服 这两组语例,都属“很+有+N”结构,①成立而②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很”作为程度副词,它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也都具有程度义。在上面语例中,“思想”等为抽象名词,具有程度强弱的可能性,“有思想”、“有水平”、“有激情”等都属主观评价,表示抽象属性,这都是有程度义的;而“房子”等具体名词,不可能有程度的属性,“有房子”、“有桌子”、“有衣服”都属客观陈述,表示具体存在,这都是没有程度义的。因而前者能与“很”组合,后者不能与“很”组合。

17

2.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但是,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不妨以副词“才”为例:

③八点钟才起床(时间晚)——起床才八点钟(时间早) ④六十分才录取(分数高)——录取才六十分(分数低) ⑤三十岁才结婚(年龄大)——结婚才三十岁(年龄小)

可以看出,不管原来的时间、分数、年龄是多少,只要进入“X+才+Y”中X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大、高、早?”的倾向,只要进入“X+才+Y”中Y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小、低、晚?”的倾向,这充分表现了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除了从语义、句法方面对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外,我们还要探讨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语用的选择性,体现了具体语境中人们对语言对象的选择。例如,“一条鱼”和“一尾鱼”,虽然结构相同,指称对象也相同,但人们在什么时候用“条”,什么时候用“尾”,这是随语境而变化的。强调整体性,就用“条”;突出活动性,就用“尾”。

节 词类和功能分析法(P179-180)

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进)山。(趋向动词)

8.他会干这种事( 吗 )?(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出色)。(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动词) 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 企图——意图 (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 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词/动词) 残杀——残忍 (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 (名词——动词/名词) 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 道歉——抱歉(动词——形容词) 安慰——欣慰 (动词/形容词——形容词) 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

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

18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能愿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方位名词,能愿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形容词)(应为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思考题

一、划分词类时形态标准和功能标准有什么区别?

形态标准,就是根据词的形态——词法范围内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

意义的语法形式来划分词类。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往往由词法上的形式来表示,它包括: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的形态标志比较少,而且往往只有少数一部分词带有某种形态标志;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加,只有指人的名词可以加,而且即使不加仍然可以表示复数;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是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功能标准,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

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结构关系。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把所有的语言的词进行分类。而且事实上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讲,即使运用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在起作用。这就好比一个在校学生,戴上校徽(形态标志)时识别比较容易,但是即使不戴,只要他的学籍登记注册(功能标准)了,他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二、你认为词类首先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没有价值?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或者“自由”和“黏着”两类,你觉得如何?

汉语的词类,一般语法书都首先划分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这样的区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词内部两个主要类别的区别,而且对理解两类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的运用都有帮助。

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凡是开放类的词称为实词,凡是封闭类的词称为虚词。开放类就是难以穷尽列举其全部成员的类,封闭类就是可以列举其成员、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增加新成员的类。也有人认为实词一般是自由的,虚词一般是黏着的。我们认为考察实词和虚词主要应该从其功能标准来看,也即充当句子成份角度来讲,能够充当句子成份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份的是虚词。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差别可供参考:

1.能否成句或单独回答问题。绝大部分实词都能单独成句,而虚词则一般不能。 2.在句法结构里是否定位。除了副词,绝大多数实词在跟其它词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但是虚词跟其它词组合时的位置是确定的,有的只能在前,有的只能在后。

3.词与词能否相互组合。实词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但是虚词只能跟实词组合,不能跟其它虚词组合。

19

4.类别是否开放,或者说是可数还是不可数。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5.使用频率高低。虚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实词的使用频率比较低。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是最主要的,其余为参考。这些分类可以说明一些实词和虚词相互对立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词的特点。

三、你怎么理解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与它们的语法功能是什么关系? 虚词的词汇意义实际上也就是它的语法意义,两者合而为一。虚词总是附着在实词或词组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例如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虚词也不能和其它的虚词组合。因此虚词的语法意义跟语法功能是一致的。

四、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也有人归为“半实半虚词”,请你做一评论。 关于“副词”的归类,有的划归实词,有的划归虚词 ,有的认为它是“半实半虚”。划归为虚词主要是从意义上来看,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划归为实词是因为它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的结合两个标准来考察,所以归入“半实半虚”。我们认为词类主要还是应该从功能上来进行归类,所以划入实词。

五、传统上,总是把“拟声词”和“叹词”归为虚词,本书则归为实词,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

把“拟声词”和“叹词”归入虚词,主要的理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意义比较空虚,这是传统语法的处理方法。我们认为还是归入实词比较合适,因为“拟声词”

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于谓语等句子成分;“叹词”虽然不能在句子中单独充当结构成分,即通常不跟其它词发生结构关系,但是却能够独立成句,独立成句也是句法功能的一个表现,所以我们把他们归入实词。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语法练习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语。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的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主谓结构”,词序一变化,“动词+名词”就构成了“述宾结构”,“形容词+名词”就构成了偏正结构。例如:我们同意(主谓关系)--同意我们(述宾关系)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2.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的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爸爸妈妈”和“爸爸的妈妈”意思不同。

3.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但是在汉语里,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除了副词只能做状语,属于一对一之外,其余的都是一对多,即一种词类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主要做主语宾语,但有时也可以做定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