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古文献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百家之言,引书千余种,可勾稽久已亡佚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实录》等。此书门类繁多,可用来研究唐代的服饰、饮食、民俗等。广征博引,参考价值极高, 17、什么是伪书?伪书的存在有什么价值?

伪书就是指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造假的古典文献。

伪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保存古代的佚书,保存古代的神话,保存古代的制度,保存古代的思想,保存古代的科技,保存古代的语言。

18、什么是丛书?丛书分哪五类?

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侦印行的文献。丛书又称“汇刻”、“合刻”、“丛刻”、“丛编”、“类编”、“全书”等。

就丛书所汇集的书籍的内容而言,丛书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汇集某一时代著作的断代性丛书。如《汉魏丛书》

第二,汇集某一地方历代著作的地方性丛书。我国第一部地方性丛书,是明天启三年(1623)海盐县知县樊维城刊刻的《盐邑志林》。

第三,汇集某一学科或门类著作的专科性丛书。如明嘉靖间陆楫等辑《古今说

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第四,汇集某一作者的著作的个人丛书。如《欧阳文忠公全集》

第五,汇集各种著作的综合性丛书。如《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9、什么是总集?总集有什么文献价值?

总集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

(1)总集保存的大量文献资料,对于查考某一时代某一体裁的作品,提供了比较系统完备的数据。

(2)总集具有辑佚价值。有的总集成书较早,保存了不少后来所亡佚的材料。如《文苑英华》所收集的文献,有的为各家别集所遗漏,有的各家别集久已亡佚而从中辑出佚文尚可成书。张说的《张燕公集》虽有传本,但只有25卷,较原本少5卷,用《文苑英华》互较,可以补出遗漏的杂文61篇。

(3)总集还具有校勘的价值。由于有的总集成书较早,所据文献较为可靠,所以后世多藉以校订其他的总集和别集。如《柳宗元集》、《韩愈集》、《白居易集》等唐人文集的校勘,就多取助于《文苑英华》。 20.什么是附益?先秦子书的附益有几种?

古人作文,既不自署姓名,写成之后,又不自行编次,有的往往单篇别出,流传行远,所以后来传录编次其书者,有的将记载其生平行事之文,议论辩驳之词,或文词对答之语,聚而编成一书;也有的将后师所作,附先师以行。这些文字大多随文录入,或卷首,或卷中,或卷末,并无定式,与后世文集的“附录”有明显标题并且必列于卷末的体例有所不同,因此称为古书的“附益”。 先秦子书的附益,主要有如下数种:

1.附记平生行事。2.附记议论辨驳。 3.附记对答始末。4.附记门人议论。 5.数本合编之例。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艺文类聚》是唐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类书,给事中欧阳询主编,其他参与人员还有秘书丞令令狐德棻、侍中陈叔达、太子詹事裴矩、詹事府主簿赵弘智、齐王府文学袁朗等十余人。武德七年(624年)成书。《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白氏六帖》合称“唐代四大类书”。

《北堂书钞》为虞世南在隋秘书郎任上所编。所谓北堂,指隋秘书省的后堂。唐刘禹锡《嘉言录》叙其事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今北堂犹存,而《书钞》盛行于世”。其编辑此书,盖大抵是供文人撰文时采录参考资料所用。隋炀帝拒谏饰非,虞世南官卑职小,无所用事,故藉摘抄图书以自娱,而竟成此不朽之世制。 类书之作,始于三国魏文帝救刘劭、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魏、晋之后,历代王朝取其分门排比,便于检阅的优点,屡屡组织人力、物力、搜检政府藏书,辑成鸿篇巨制,但时及今日,多已佚失无存了。

《初学记》 唐代类书名。唐·徐坚 撰三十卷。分二十三部。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体例略仿《艺文类聚》,保存了很多古代典籍的

零篇单句。但去取较严,资料不及《艺文类聚》丰富。创作背景:此书是唐玄宗时官修的类书。唐初承六朝余绪,骈文很流行,文章讲究词藻典故,此书的编撰原为玄宗诸子作文时检查事类之用,故名《初学记》。

《白氏六帖》 全书共三十卷。唐白居易撰。此书所收录唐代文献中最可贵的,是律、令、格、式的若干条文,律有擅兴律、贼盗律等,令有乐令、选举令、考课令、封爵令、丧葬令、户令、授田令、祠令、杂令等,格有仓部格、金部格、户部格、祠部格等,式有兵部式、祠部式、吏部式、考功式、户部式、主客式、水部式等。唐律尚存,而令、格、式则原书已佚,此书所引虽是片断,仍可据以考知性质内容,且可以此为线索勾稽其他令、格、式遗文。如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水部式残卷,即据此书卷二三所载水部式条文始得判定。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虞世南、《艺文类聚》欧阳询、《初学记》徐坚、《白氏六帖》白居易四部类书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李昉《册府元龟》王钦若、杨亿《太平广记》李昉﹑扈蒙《文苑英华》李昉、宋白、徐铉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奉敕撰)系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等14人编纂,至八年完成,原名太平类编,旋因赵光义欲每天阅读此部书,故易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时序、地、皇王、偏霸、皇亲、卅郡、居处、封建等55部,部下分目。

每个子目下之资料,系辑录自北齐《修文殿御览》、唐《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类书,此些类书今仅艺文类聚尚存。后人可利用太平御览所引经史,以订正今本之谬误。故「存古订伪」为御览之最大功用。本书之索引有:(1)太平御览引得/哈佛燕京学社编.(R012.91/8558 V.23).

册府元龟

为宋代 王钦若、杨亿等奉敕撰,历时八年完成。所谓「册府」,即古代帝王藏书册之府,「元龟」即「龟鉴」之义,故册府元龟系从历代帝王藏书册之府中,撷取精义,分门别类,使历代帝王将相、士大夫之嘉言懿行,可供君臣治国行事之典范,故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后赐名册府元龟。此书取材严谨,仅及经传子史,不录野史、小说、杂书、家传。此书优点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尤其所引正史多为北宋以前古本,可以校补现存史书之不足与缺乏。但此书编纂人手众多,故亦出现徵引资料错误、遗漏或互相矛盾之处,且所引书籍未注出处,不便寻检原文,是为其缺点。

取材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 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每部前有“总序”、门前有“小序”,属概述性质,对于了解有关内容有所帮助。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宋白、徐铉等编。 1000卷。选材时限与《文选》相衔接,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 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目更繁琐。此书选录有滥、缺之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曾指出它所收的唐赋“陈陈相因”,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宋初文集的印本很少,此书所收唐人作品,有的全卷收入,有的原集后来失传,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文苑英华》于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 校订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