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重要技术瓶颈。因此,驱油用表活剂的研制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工作。根据岩石表面电性、与油藏条件的匹配性、不同种类活性剂自身的特性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阴离子表活剂用于复合驱。目前,国外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工业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石油磺酸盐为主的表活剂,二是烷基苯磺酸盐为主的表活剂。美国三次采油用石油磺酸盐产量在10×104t/a以上,有代表性的商业产品有Witco公司的TRS系列、Stepan公司的Petrostep系列以及阿莫古公司的Sulfonate系列。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该产品的原料为十二烷基苯的副产品,来源较广,转化率高,无副产品且产品质量较稳定,所以在世界范围被迅速推广使用。美国各大化学品公司相继研制出各自的产品,如ORS241(SCI公司)、B2100(Stepan公司)。“八五”以来,国内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制取得了较大进展。除以上两种国际上采用的主流活性剂外,还开发研制了石油羧酸盐、改性木质素磺酸盐、生物表面活性剂、烷基萘磺酸盐等多种驱油用表面活性剂。这些产品与主表面活性剂复配后,能够形成超低界面张力,从而替代30%~50%的主表面活性剂用量,价格便宜的还可用作驱油体系的牺牲剂,以减少活性剂的吸附损失。针对芳烃含量较高的克拉玛依原油、大港羊三木原油,克拉玛依炼油厂、天津红岩炼油厂成功研制了石油磺酸盐,前者还建成了年产2000t的工业化生产装置,其产品已用于克拉玛依油田复合驱矿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大庆油田采用抚顺洗化厂的重烷基苯成功研制了驱油用重烷基苯磺酸盐,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应用到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目前已见到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大庆油田正在开展原料组分相对单一的烷基苯磺酸盐精细化合成研究,初步评价结果已显示出良好的界面活性和驱油效果。此种新型的、组分相对单一的烷基苯磺酸盐如能工业化生产成功应用,势必很大程度地解决多组分、宽分布表活剂体系所带来的活性剂自身色谱分离问题,进一步提高该类表活剂的驱油效能。

(2)超低界面张力机理研究

油水间界面张力是复合体系配方筛选及评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着复合驱的驱油效率。在复合驱中,活性剂的使用浓度较低,只有千分

26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之几,此时,界面张力的降低机理是基于表活剂能够在油水界面吸附而形成活性剂的吸附膜,从而使油水界面发生改变,进而降低界面张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超低界面张力成因的理论解释由最初Cayias等人的油相EACN值、水相nmin值,以及Chang和Shah的分子作用机理逐步发展为Winsor提出并由Bourrel等人补充完善的考察界面区域内不同分子间内聚能大小的R值理论,它综合考察了油相性质、水相性质以及活性剂的亲水、亲油能力。这些理论的统一、发展及完善将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理论基础。

①表面活性剂性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的组成和结构是影响体系界面张力最主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表面活性剂的平均当量大小及其分布与原油相匹配时,才有可能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平均当量与它的nmin值之间有线性对应关系。因此,对于复合驱油用表面活性剂来说,不但要求适宜的平均当量而且应尽量具有较宽的当量分布。对于烷基苯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烷基碳数大小、烷基链支化程度、苯环在烷基链上的位置以及苯环上取代基的大小、位置对于体系界面张力都有显著的影响[27]。大庆油田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组成相对单一的表面活性剂,选择合适的结构,同样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性质,同时,该活性剂体系对于不同区块的原油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由此可见,活性剂组成结构对于界面张力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②油相组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除石油酸外,胶质、沥青质也是原油的主要活性物质,有利于超低界面张力的形成。原油族组成降低界面张力能力的次序依次为:胶质>沥青>芳烃>饱和烃。目前,该部分研究工作重点已转向原油中不同活性组分高效分离方法的建立、活性组分化学结构的表征以及化学结构——界面活性关系的研究方面。笼统的酸性组分、胶质、沥青质等单一概念已不能和它们具有的界面活性确切地联系起来。

③注入水质对界面张力的影响[28]

研究表明,注入污水矿化度对于复合体系中碱剂的用量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影响体系界面张力的主要因素;污水中的悬浮颗粒、单纯微生物的存在对体系界面张力没有显著影响;污水中导致体系界面张力变差的有机物主要有:高碳脂肪酸、酚类、高碳醇。

27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3)室内配方筛选及矿场试验研究

通过多年的室内研究,大庆油田已逐步建立了复合体系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并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体系参数评价标准。通过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可为复合体系配方筛选、方案编制及指标预测提供系统的评价依据。复合驱由于其复杂的机理,对油藏条件的高针对性以及风险高、投资大等原因,国际上自1986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低油价的情况下,世界上其他国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在West Kiehl和Cambridge油田进行了小型矿场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该技术的“高成本、高风险”问题使其无法工业化应用而停止,转向深度调剖和二氧化碳混相驱发展。美国对于复合驱技术的支持只限于基础理论研究和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的开发研制方面[29]。国内复合驱技术,经过“八五”、“九五”期间的不懈努力,在大量室内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在多个油田开展了多项先导性矿场试验,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与突破,目前该技术在大庆油田已进入系统完善配套技术的工业性矿场试验阶段。我国的复合驱技术在室内研究、方案设计、不同类型油田试验技术配套、现场试验数量及效果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①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OOIP。大庆油田先导性矿场试验的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OOIP左右,矿场试验的实际效果都好于数值模拟预测结果,即使在特高含水(含水100%)情况下,三元复合驱油技术仍具有很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

②三元复合驱可大幅度降低含水,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提高了驱油效率。各矿场试验表明,三元复合驱中心井含水大幅度下降,最低值一般在40%~60%之间,其中杏二区西部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在水驱处于残余油条件下,中心井含水由100%下降到最低时的50.7%,下降了49.3%,充分说明三元复合驱是一种驱油效率很高的三次采油方法。同时,采出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明显升高、注入井吸水剖面及采出井测井剖面以及原油物性及族组成分析结果都表明,复合驱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油效率,采出了水驱无法开采的原油。

③三元复合驱采油速度高于聚合物驱。虽然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出现了乳化和结垢现象,使试验区产液能力下降幅度较大,但由于该阶段综合含水很低,因而采油速度保持了较高水平,平均年采油速度在4.4%~17.3%之间,高于聚合物驱。

28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的主要方法和机理

2.5.2.7 复合驱技术发展中需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1)表面活性剂的研制

表面活性剂的各项性能决定于其组成结构,进一步深入开展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从本质上揭示活性剂结构与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关系,并据此进行分子设计以获得界面活性更为高效、对原油的适应性更为宽泛的表面活性剂,同时,准确地阐述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也可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从而为复合驱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2)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表明,油水间超低界面张力只是启动水驱后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的一个充分而非必要的条件,而且关于平衡界面张力及动态界面张力,何者与复合驱采收率提高幅度更具相关性尚在讨论中。Taylor等人的实验结果已使得动态界面张力在复合驱过程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关于乳化、聚并及油层润湿性对采收率的影响尚需做进一步的详细研究,以充分阐明复合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

(3)降低三元复合驱成本

目前,三元复合驱虽然已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但是其较高的化学剂成本和地面设备投资是限制该技术工业化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复合驱成本是工业化应用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①复合体系弱碱化及无碱化

体系碱性的降低及无碱化不但减小了结垢及地层伤害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对于大幅度降低聚合物用量,减少化学剂成本,简化配制工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从根本上取决于活性剂性能的改善及提高。

②中等相对分子质量耐盐聚合物的研制

聚合物驱已在大庆油田一类油层大面积推广,今后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对象是剩余的二类油层,因此应开展中等相对分子质量耐盐聚合物的研制,以大幅度降低复合驱体系配方中的聚合物用量,减少复合体系化学剂成本。

③注入方式优化

通过优化注入方式,例如可以考虑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交替注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物的扩大波及体积作用和碱—表面活性剂

29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