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椭球体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海边看帆船来去;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三、经线与纬线 1、经线和纬线 定义 形状与 数量 长度 线圈关系 指示方向 重要的 经纬线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圆圈(极点是点),有无数条 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线圈都相互平行 东西方向 经线 连接连接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能组成一个圈)有无数条 所有的经线都等长 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 南北方向 赤道:0°北回归线23.5°N 本初子午线:0°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180° 南极圈:66.5°S 北极点:90°N 20°W和160°E 经线 南极点 90°S 纬度 人们为了区别纬线而给纬线标注的度数 自赤道向南北各划分为90°向南为南纬(S),向北为北纬(N) 经度 人们为了区别经线而给经线标注的度数 自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划分180°。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以东为东经(E)。注:(1)本初子午线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2)东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3)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度 东经(E):度数向东增大 西经(W):度数向西增大 (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的东经、西经的分界线 2、纬度和经度 定义 度数 的 划分 分布 规律 区域 的 划分 北纬(N):度数向北增大 南纬(S):度数向南增大 ( 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低纬度地区:0°—30° 中纬度地区:30°—60° 高纬度地区:60°—90°

3、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度数范围:0°—90°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度数范围:0°—90°S)

(2)、东西半球的划分:分界线是20°W和160°E 组成的经线圈 。 东半球的范围: 20°W以东至160°E 的半球

西半球的范围: 20°W以西至160°E 的半球 记忆口诀:东(经)大160不是东(半球),西(经)小20不是西(半球)

4、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是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状结构。

(2)、经纬网能准确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现已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军事、航空、航海等 四、地球的运动

运动方式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运动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周期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一天(24小时) 一年365天

意义及产生的现象 昼夜交替;时差 四季交替(南北半球季

节相反);产生五带

二分二至(北半球) 时间 直射位置 昼夜变化 赤道 昼夜平分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昼夜平分 极昼极夜 无 北极圈内极昼南极圈内极夜 无 北极圈内极夜南极圈内极昼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五、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 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三种表现方式: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3)比例尺的大小: 比例尺大小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范围小 表示范围的大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表示内容的详细 表示内容简略 2、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一定是北方

(3)经纬网定位: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经线上的两个点,为正南或正北关系。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同一条纬线上的两个点,为正东或正西关系。 3、图例、注记 六、地形图的判断 1、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某地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深线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等深线:地图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4、

4、五种地形类型

类型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较低,一般在500米以下 无一定标准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形态特征 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四周高,中间低 起伏很小,平坦广阔 5、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一般来说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原,棕色代表山地,以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深浅。

陆地和海洋

一、海陆分布

1、地球是一个水体,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分布 2、分界线

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和

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 三、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原因 地壳的变动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活动 典型事例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及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围海造陆:澳门、荷兰 陆地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类型;海底地形有大陆架、大陆坡、海岭、海沟、洋盆等地形。 四、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五、板块的运动

1、六大板块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发生。

3、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震和火山的格式:× ×是位于× ×板块和× ×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常常发生地震和火山。

红海面积将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拉伸张裂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及海拔升高: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