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问题解决的策略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三章问题解决的策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三章 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 B ) A、环境 B、问题 C、心境

D、课堂气氛

2、把握问题的关键信息,形成问题表征的思维过程是( B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3、定势又称为( A ) A、心向 B、功能固着 C、学习准备

D、技能

4、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题步骤的思维过程是( C )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5、人们往往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却看不到其新用途,这一现象称为( C ) A、定势 B、迁移 C、功能固着

D、前摄抑制

6、从广义上看,功能固着也是一种( B ) A、迁移 B、定势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7、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碰撞,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这一方法称为( D )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训练与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

D、头脑风暴训练

8、凭借经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 D )。 A.爬山法 B.算法式 C.逆推法

D.启发式

9、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 B )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法 B.逆推法 C.计划法

D.联想法

10、儿童在用积木搭建房屋的游戏中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C )。 A.计划法 B.逆推法 C.尝试错误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1、专家相对于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势在于( B )。 A.记忆容量大

B.归类和存储信息的组块大 C.知识容量大

D.动机强烈

12、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一篇论说文,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要找出所要支持的观点,第二步是设计引言、比较论据及得出结论,第三步调整整篇文章,完成文章的写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采用的方法是( D )。 A.逆推法 B.联想法 C.计划法

D.手段—目的分析法

13、提问者要求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可能的答案是:作建筑材料,当打人的武器,代替直尺划线,可以垫高等。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D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

1、广义地说,桑代克的迷箱实验中的猫学会了逃出迷箱,则猫解决了问题。(√) 2、试误式解决问题是动物解决问题的特征;顿误式解决问题是人类解决问题的特征。

(×)

3、在对如何解决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人们常采用尝试错误法。(√) 4、动机强度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

5、评价解法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三、填空题

1、问题即____与____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给定信息,要达到的目标)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____,从问题的____到达____的过程。 (认知操作,起始状态,目标状态)

3、任何问题都有三个基本成分,即____、____和____。 (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四个阶段。 (理解问题,寻求方案,尝试方案,评价方案)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摒弃无关因素,找出问题的关键、明确问题的主要矛盾的阶

段是____;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的阶段是____。 (理解问题,寻求方案)

6、问题解决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大类,其中逆推法、类比

法等属于____策略。 (启发式)

7、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中,使用手段—目的分析法的关键是____。 (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8、小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口诀之后,习惯于“四八三十二”这一记忆顺序,如果问他们

“几乘以四等于三十二?”很多人都反应不出来。这种现象是一种____现象的消极作用的表现。 (定势) 9、砖一般用于建筑中,但人们有时想不到它在黑夜中可以作为防身的武器,这说明____

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2、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差异性。

4、简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发现问题

(3)提出前瞻性的问题 (4)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采用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科领域问题解决策略的三阶段模型是什么? 即要对解决学科领域的三阶段(审题、解决问题、反思)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 (一)分析题意的思维策略 (1)仔细读题审题 (2)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解答习题的思维策略 (1)充分进行又向推理 (2)发散性思维

(三)反思总结的思维策略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方法

六、论述与分析题

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分为6步: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

2、有一几何题如下:已知矩形ABCD,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第一种方法:逆推法;第二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需详细说明过程)

3、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试误法;爬山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推法;类比法;头脑风暴法。(每种策略至少要举出一个相应的例子)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