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想秘法(节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观想秘法(节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只要到这地步,就已经修行成就最普遍的、一般性佛教观想法了。

三.观想的姿势

接著,简单说明观想的姿势。首先要谈的是打坐场所。在我们的卧室或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关系,只要安静、舒适,都是理想的观想场所。选择观想的时候,不会受到任何外人干扰的地方,坐在后半部稍微高厚的座垫上。总之,以舒适为第一考量即可。

大日如来七法

在西藏,一般都是以「大日如来七法」,当做观想的坐姿原则。:

首先,采用结跏趺坐姿势。如果不会结跏趺坐时,改用半为数坐的姿势亦无妨,特别是妇女朋友在未习惯盘腿以前,采用一般盘坐、跪坐的方式也没关系。 如果不方便在地板上,而是在椅子上打坐时,可以采用弥勒菩萨坐姿,称为「弥勒坐」。

其次是手,把右手掌叠放在左手掌上,一起置於肚脐前方,这样的手势称为禅定印。然后轻轻睁开眼睛,不要完全闭起来。一般人以为观想时,把眼睛闭起来比较好,其实以长远角度来看,观想时,应该把眼睛睁开比较好。

因为观想并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我们的心或意识去观想,所以闭或不闭眼睛,并没有多大关系。更进一步说,不只是与眼睛无关,与五感也没有多大关系。 根据上述理由,眼睛可以不必紧闭,也不必故意睁开,只要保持半睁半闭的轻松状态,把视线轻轻投注在鼻尖就可以了。

看鼻尖,并不是一定要紧盯著鼻子,其实是要把视线轻轻投注在鼻尖附近,感觉上街模糊的鼻尖影像就可以。

再来是脊梁不要过度向前或向后弯曲,最好保持垂直状态。脊梁过度向前弯曲时,会模糊我们的意识,影响观想成效。脊梁若过度向后弯曲的话,会扩大我们的慢心(我慢),降低观想效果。

然后,轻轻收紧喉咙(轻轻收紧下巴)。 双肩保持平衡。

接著,牙齿和上下嘴唇不开不闭,保持自然轻松,舌尖轻轻往上顶住上排牙

床。这样可以防止因为长时间观想所引起的口渴。

然后,保持上述各部位现有的状态,开始思念观想的内容。观想一开始的目的在调控心灵,把不好的意念变成好的意念。

一般人都以为:观想是心灵或意识的训练,应该和身体没有直接关系。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风」「心」和「物质」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身体坐姿,必须特别注意端正与稳重。

以上七种姿势非常重要,应该及时习以为常。

最后,为第一次想实践观想的人,复述一遍应该注意的事项。刚开始的初学期间,可以缩短一坐次的观想时间,而增加观想的次数为宜。总之,凡事不要一开始就过分精进。

於此归纳「大日如来七法」的要点,提示如下: 一、以结跏趺坐的姿势坐下来。 二、手结禅定印,置於肚脐前方。 三、伸直脊梁。 四、轻轻收紧下巴。

五、左右肩膀保持平衡、两肘稍离身体。 六、舌尖轻顶上颚。

七、眼睛半开、视线轻瞄鼻尖。

看完以上的说明,相信对心理(观想动机),以及对身体(坐相)的准备,已经充分理解。现在,再就实际观想法,深入说明。

四.集中观想法

首先,对两种观想法之中,属於集中观想法的「止」做说明。所谓「止」的观想对象是,举凡壶罐、桌子、纸张等,任何东西都可以做为观想对象。可是身为佛教徒,为了积功德,观想对象以选择释迦牟尼佛为宜。 因此,本章针对:以释迦牟尼佛为对象的「止」,进行说明。 释迦牟尼佛观想法

在我们眼前(距离眉间约一公尺前方),观想约十公分到十五公分大小的释迦牟尼佛像。这一尊佛像不宜太高大。

然后观想「这尊佛像是很重的佛像」。 再观想「这尊佛像是非常坚固的佛像」。 又再观想「佛像在闪闪发光」。

一般认为:观想时,选择平面的唐卡,不如选择立体雕像为宜。

以上述方法,观想释迦牟尼佛法相,结跏趺坐、手结襌定印,坐在由八只狮子支撑的莲华台月轮座。

初学的人,观想唐卡的画像或是雕塑的佛像都没有关系,要先详细观察观想对象的特徵,再开始观想。对头想对象的特徵,充分理解或把握之后,即开始用我们的心念或意识,专心去观想,不要把意识分散到其他任何「物质的」事物上。 尤其是止观为集中观想法,必须把我们不能够集中的、不能够安定的心,集中到某一对象上。

实践止观的观想,必须集中意识、锁定对象,不让我们的意识散乱佚失,如此才能够平息高傲自满的自我意识。所谓「止观」,主要是把意识锁定在唯一的对象上,不要让意识散乱到对象以外的任何事物上。

集中意识时,应该注意的是,不可以因为要集中意识,而刺激意识高亢兴奋,也不能够为了抑制兴奋而产生睡意,或是模糊意识。

特别是实行长时间联想时,很容易引起意识消沉或是困倦,不可不注意这种现象。

发生意识高亢或兴奋,以及意识消沉而引起困倦,是刚开始修行观想的阶段,最常遇到的两大障碍。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两大障碍,集中意识,只观想眼前的释迦牟尼佛法相。

结束这种把意识集中在释迦牟尼佛的观想法之前,先观想原来在眼前的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的头顶。然后继续观想头顶的释迦牟尼佛逐渐变小、愈来愈小,最后进入我们身体里面,和我们成为一体。

再继续观想:和释迦牟尾佛成为一体的我,全身充满法喜。

以上是集中观想法(止观)的例子。最后补充一点,止观的观想,虽然是「停止意识」的观想,但是,并不是什麼都不想,只顾在那儿安静坐著的意思。 这是自古以来即不断受到质疑的问题。以印度佛教或是西藏佛教的观点,认为「什麼都不要想,只管静坐」对身心并没有好处。

止观的观想,为了集中意识,必须要有某种特定对象。如果是即使教徒的话,可以选择印度数神祗为对象。如果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则不一定要以神佛为对象,选择单纯的「物」为对象亦可。

总而言之,必须有些特定对象,不能够什麼都不想,空著脑袋、痴痴呆坐;这点一定要铭记在心,不可以忘记。

呼吸观想法

其次,要对以呼吸为对象的观想法做说明。观想前,或诵经之前,我们意识里,存有许多不同的「分别心」。由於分别心的作祟,产生精神紧张、心身压力,因而引起种种无谓的烦恼。有种方法可以抑制分别心引起的紧张或是烦恼,安定我们的情绪,那是称为「随息观」的观想法。修行随息观,呼吸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不能太疾也不能太缓,须注意保持自然轻松的呼吸。以前述「大日如来七法」端坐,保持不强不弱、不疾不徐的平静呼吸,把意识集中在呼吸时候,气的一进一出节奏上。

实行随息观时,有几点应该注意,以及应该远离的过失。例如意识不能够集中,分散至各式各样的事物上,或是虽然精神集中,却因为产生睡意而模糊对象等情形。遇到这种情形时, 合理的应对方法,容后另做说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