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中重点文言文虚词18个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例如: 蟹六跪而二鳌(《劝学》)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例如: 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四》)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

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

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7、表因果。例如: 潦水尽而寒潭清。(《滕王阁序》) .

二、代词

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三、名词,通“能”,能力。例如: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逍遥游》) . 四、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已而、既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如: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作副词

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例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 汉乐府》) .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

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例如:

何以战?(《曹刿论战》) ..

【乎】

一、作介词,相当于“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给”“向”“跟”。例如: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二、作语气助词

1.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地”“??的样子”。例如: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郁乎苍苍(《赤壁赋》) .

凛乎其不可久留(《后赤壁赋》) .

2.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顾安所得酒乎?(《后赤壁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 用于句中,表停顿。例如: 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

4.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例如: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 .

【乃】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二、作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三、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等。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

【其】

一、作代词

1.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自己)的”或“我的”。例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作指示代词,常表远指,译为“那”“那些”“那个”“那里”。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3.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例如: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