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新形势,提出的一项保持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

2008年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风险,经受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基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战胜了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取得了喜人佳绩。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亩产超过660斤,总产、亩产均创历史纪录,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同时,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2009年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社会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我国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趋紧等因素制约,粮食已很难出现长时间、全局性过剩,近5年历史上少有的农业连续增产,也只是实现了谷物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国内市场粮食、棉花、生猪、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这将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三是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政策效应有所减弱,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大,粮食连年增产有可能导致松懈倾向,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粮食生产,降低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情况下,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为实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任务,2009年要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粮食安全责任,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产区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田面积和自给水平、落实地方储备任务。进一步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继续向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进一步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粮食发展后劲。

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发展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稳定生猪、棉花等产业。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扶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生产。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支持优势产地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加强生产、储运保鲜

等设施建设。推动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加强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三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严格监测产地环境,规范投入品使用,支持国有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出厂食品要严格自检,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在政府监管环节,抓紧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办法,健全全程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切实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稳粮增收强基础 促进发展重民生

辞旧迎新之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的“三农”工作,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跌宕起伏、非同寻常。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多种困难风险,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的喜人佳绩。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果断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牢牢把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民的钱袋鼓起来,工业品才有销路,扩大内需才有持久的动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稳得住;农村日益繁荣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三农”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我们要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流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针对当前转移就业困难、返乡农民工增加等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

想方设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辟更多增收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重点发展和完善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待的教育、医疗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极为艰巨、工作特别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强农政策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把惠农措施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