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作业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层序地层学作业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由此图中可以发现,此沉积体系的体系域有4种: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及陆架边缘体系域。具有明显的陆架坡折。

(11-18)低位体系域下由层序界面限定,上由海泛面限定。由图中可得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楔组成。

(18-21)海侵体系域下由海泛面,上由下超面所限定的体系域。它由退积准层序组成,向上水体逐渐变深。(7-8)为凝缩段也叫密集段,在极缓慢沉积过程中形成的薄层的半深海到深海相沉积物组成。

(21-28)高位体系域,下部由下超面限制,上部由下一个层序界面限制的体系域,由进积准层序组成。(8-11)、(1-5)为早期的高位体系域通常由加积准层序、微弱前积准层序组成。

(29-30)、(6-7)为陆架边缘体系域,以微弱前积和加积为特征。是在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海退地层单元,覆盖在II型层序界面。

I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组成的;II型层序: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的。区别如下表:

表1. I型层序与II型层序区别

层序类型 I型层序 体系域类型 低位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陆棚边缘体系域 I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体系域中沉积体 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契状复合体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体 前积和加积复合体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体

图1.I型层序的地层发育模式

图2.II型层序的发育模式

陆架坡折盆地的I型层序

(a)易于确定的陆架、陆坡和盆地地形; (b)陆架倾角小于0.5o,陆坡倾角为3o到6o,海底峡谷侧壁倾角为10o;

(c)比较明显的陆架坡折将低角度的陆架沉积物与更陡的陆架沉积物区分开; (d)由浅水到深水的过渡比较突变;

(e)当海平面下降到沉积岸线坡折以下,如果形成海底峡谷,则可能发生切割作用; (f)可能沉积海底扇和斜坡扇;

除沉积于具有陆架坡折的盆地外,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a)足够大的河流体系切割峡谷,并搬运沉积物进入盆地;

(b)有足够的可容纳空间使准层序组保存下来;

(c)海平面的相对下降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规模,使得低位体系域能沉积于陆架坡折或陆架坡折以外。

无陆架坡折的缓坡盆地的I型层序

(a)均一的、小于1度低角度倾斜,大多数角度小于0.5o;

(b)叠瓦—反“S”形斜交;

(c)较缓倾斜与较陡倾斜间无梯度突变之坡折; (d)从浅水到深水无突变带;

(e)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切割作用发生在低位岸线以上,而不发生在岸线以下地区; (f)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沉积低位三角洲和其它海岸砂岩(平缓斜坡边缘上一般不沉积盆底扇和斜坡扇)。

II型层序

与具有缓坡边缘的I型层序样式有些相似,其下部体系域最初都是在陆架上沉积的,缺少盆底扇和峡谷,并且二者的下部体系域(即II型层序中的陆架边缘体系域和I型层序中的低位体系域)都沉积于陆架上。II型层序自下而上由陆架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但是,也有分别:

II型层序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无海平面相对下降,这与沉积于平缓斜坡的I型层序有所不同;II型层序没有深切谷,且缺乏由于河流再生及岩相向盆地方向迁移所导致的、有重要意义的侵蚀削截。

2)图中低位体系域主要为多个前积准层序组组成的锲形体,A/S>1;海侵体系域完全是退积的,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可容纳空间增长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而形成的,A/S<1,其底界为初始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晚期高位体系域由多个进积准层序组组成,A/S>1,早期的高位体系域由加积准层序组组成,A/S=1。图中陆架边缘体系域具有微弱前积、加积现象。

图3.不同类型准层序组内部地层叠置方式

(a)前积型准层序组,沉积速率/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1 (b)退积型准层序组,沉积速率/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1 (c)加积型准层序组,沉积速率/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1

1-4为各个准层序

1.滨岸平原砂岩和泥岩;2.浅海砂岩;3.陆架泥岩

3)由图中可以分析出沉积相可以分为冲积扇、滨岸带、海岸泥岩和盆底扇。由图中可明显得出,在基准面变化的过程中,两次的冲积扇基准面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剥蚀作用;滨岸带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饥饿沉积作用,并且由于重力流等沉积作用,形成了盆底扇;

海岸泥岩具有明显的侧向加积作用。

4)沉积基准面是一个潜在的势能平面,它描述了可容纳空间变化与地表侵蚀、搬运与沉积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在不同的沉积相带内的基准面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水动力作用,造成不同相带内的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如下理论图。

图2.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和反应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之间平衡时的地貌状态(据cross,1994修改)

依据这一个整体上的基准面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沉积作用、剥蚀作用和饥饿沉积作用。标注如手工图。

5)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解释沉积相带的迁移

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意指在基准面变化期间相域内不同沉积物体积的保存作用。沉积物体积分配控制或影响着沉积相类型、沉积相组合、沉积相演化序列与原始地貌的保存程度、岩石物性、地层结构以及旋回的对称性。在二维剖面上,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直接表现为同一沉积体系的地层在相同时间单元内、不同地理位置沉积地层厚度的变化。关于基准面穿越同一旋回的不同相域上的沉积物的体积分配,随着可容纳空间位置的迁移,不同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和剥蚀作用,进而形成不同的沉积相。

地层在沉积过程中发生着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同一基准面旋回在不同相域因可容纳空间不同而发生侵蚀、过路、沉积或欠补偿等作用,从而导致沉积物在不同相域沉积的数量与被保存的程度以及岩相类型、岩相组合存在不同。

沉积物的相分异作用主要表现为同期异相。在平行物源的方向上,岩相类型可以由冲积扇相序(前积或退积式地层叠置形式)向滨岸带(前积式地层叠置方式)以及海岸泥岩(侧积式地层叠置形式)迁移(以及存在盆底扇沉积);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出现冲积扇与滨岸带旋回沉积或海岸泥岩与滨岸带的旋回沉积。可见,同一时期的地层在沉积过程中发生着相分异作用,存在着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在空间上的转变。相分异过程中也伴随着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即同一时期发育的地层在不同相域内分配的体积不同,即存在同期不等厚现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