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整理药理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个人整理药理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药理学复习资料大总结

第一章 绪论

药物:是指可查明或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对用药者有益,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目的的物质。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代谢动力学 PK

机体/病原体 药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 PD

一、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PK:机体/病原体 → 药物

药物在机体作用下发生动态变化的规律

ADME: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药物转运方式:略。

解离度pKa:药物解离50%时所在溶液的pH。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溶液中解离型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弱碱性药物相反。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转运的过程。

影响因素:药物理化性质(mainly)、剂型与剂量、给药途径、吸收环境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体循环的

药量减少。

分布: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分布影响药物作用与强弱。分布是药物从血液消除的一种方式。 规律:再分布、选择性与不均匀性、动态平衡(血与组织,反应药效)

影响因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理化性质;体液 pH 值;生物膜屏障;组织器官血流量。 自由型药物+血浆蛋白

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暂时无活性,结合率因药而异)

注意:血浆蛋白含量相对稳定,结合部位和结合容量有限。

结合率高药物饱和后,继续给药,游离型药量↑↑→药效↑↑。

高结合率药物同服或先后服,产生竞争性排挤现象(例:华法林、保泰松)。 对于慢性肝、肾病人,老年人,儿童,作用↑、毒性↑。

生物膜屏障: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与蛋白结合-↓,新生儿、脑炎-↑); 胎盘屏障(所有药物均能通过);血眼屏障。

生物转化或代谢:药物在机体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改变。主要在肝脏。 转化类型:Ⅰ相(功能基团化)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等结合)合成(甲基化、乙酰化).

意义:药物消除的重要途径。

多数药物:活性降低(解毒);

少数药物:活化(可待因)、活性改变(普萘洛尔、非那西汀)、毒物(异烟肼)。

药物代谢酶:专一性-乙酰胆碱酯酶;非专一性-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肝药酶:主要-细胞色素P450酶系;

特点:酶活性有限;变异性、个体差异大;选择性低或专一性差;可被诱导或抑制,影响

1

药物相互作用。

酶诱导剂: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可使酶活性增强(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 酶抑制剂: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氯霉素、异烟肼、西米替丁)。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受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肾血流量的影响。

方式:肾小球滤过→经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入血→剩余药排出。

改变尿pH可以影响重吸收。

肾小管主动分泌,依靠转运载体,竞争抑制。如青霉素与丙磺舒

胆汁排泄:由肝细胞主动转运到胆汁中。

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从胆汁排泄到小肠被水解,再经肠黏膜上皮

细胞吸收,由肝门静脉重新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意义:使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延长。

肠道排泄:口服未吸收部分、胆汁排到肠道后未循环部分、肠黏膜分泌部分。 其他:唾液(与血药浓度相关平行,可用于血药浓度监测)、

乳汁(弱碱性药易从乳汁分泌)、汗液、泪液、肺呼气。

(二)、速率过程

时量曲线/浓度-时间曲线:

MTC: 最小中毒浓度 MEC: 最小有效浓度 AUC: 曲线下面积

消除速率类型:

一级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大多数药物按一级速率消除。 消除速率 ← dC/dt = -KC K:速率常数

要点: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直线;

被动转运药物属一级动力学过程;

主动转运药物在体内药量远低于体内转运能力时,符合一级动力学; 一级动力学消除呈指数衰减,单位时间内等比消除,但消除具体量不同; 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浓度无关。

零级速率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少数药物。 dC/dt = -K0C = -K0

要点:时量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呈曲线;

主动转运药物,当超过机体消除能力时,以零级动力学消除。

按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不同,消除具体量相同(等量消除)。

0

2

半衰期不恒定,与初始血药浓度有关。

混合速率消除:少数药物小剂量时以一级速率转运,而在大剂量时以零级速率转运。 米-曼方程 dC/dt = -(Vmax·C)/(Km+C) Km:米-曼常数,最大速率一半时的药物浓度

Km >> C时:一级动力学,等比。Km << C时:零级动力学,等量。

房室概念和房室模型:抽象概念,反映药物在体内转运及转化速率的均一性。

一室模型:转运速率比较均匀,时量曲线为一直线(对数)。

二室模型(右图):转运速率不均一,时量曲线为双相曲线,可分解为两直线(分布相、消除相)。 药动学参数:

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在血浆中的最高浓度值和出现时间,分别代表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度。

曲线下面积(AUC):指时量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区域,表示一段时间内药物在血浆中的相对累积量,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参数。

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及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100% 评价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 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给药/AUC血管内给药)×100% 比较剂型制剂。

表观分布容积(Vd):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小→大:血浆,全身体液,组织器官,集中某器官或大范围组织。 分布容积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

意义:计算体内药量;估算药物分布范围。

半衰期(t1/2 half-life):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室模型:t1/2 = 0.693/k; 二室模型:t1/2 =0.693/β。 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程度,也反映机体消除的能力。 一次用药后经4-6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基本消除。 清除率(CLs):单位时间内多少毫升血浆中药物被清除。

CLs = Vd×Ke = FD(实际吸收的药量)/AUC

多次用药:

等剂量等间隔给药(最常用):间隔一个半衰期; 间歇给药:

剂量不变,间隔大于t1/2,无累积现象。 负荷量与维持量给药: 首次加倍剂量,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个体化给药:安全有效合理。

3

二、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PD:药物 → 机体/病原体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变化——结果。 药效分析:兴奋-原有功能水平加强;抑制-原有功能水平减弱。

直接作用-直接接触;间接作用-反射或调节。 选择性:一定剂量下对组织的作用差异。与剂量有关。

形成的原因:药物体内分布的差异、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能存在差异。 选择性高,作用范围单一,针对性强。

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治疗(补充缺乏物质)。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治。

不良反应 untoward reaction / Adverse drug reaction: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紊乱或形态学变化,

不利于患病机体、甚至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反应。有害;不期望;安全剂量即可出现。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引起的与防治目无关的作用。药物固有,可预见;原因:药物选择性

低,作用范围大。

毒性反应:药物引起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性病理变化。原因: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 分为急性、慢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药物血浆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催眠次日乏力。 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一种继发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变态反应: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与药理作用无关,不易预测。 特异质反应:少数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遗传异常引起。 停药反跳: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

量效关系:量反应:定量表示药物效应,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百分率表示。研究对象:个体。

质反应:全或无反应。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量效曲线/浓度-效应曲线 以效应为纵座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座作图,得到一直方双曲线。

当把剂量或浓度改为对数时可得到一对称的S型曲线(右图)。

对于质反应:以阳性反应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以得到与量反应相似的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大效应见图。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强度越大。

与“最大效应”相区别。

半数有效量(50 % effective dose,ED50):在群体中引起半数个体有效的剂量;引起实验动物的

半数有效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50 % lethal dose,LD50):在群体中引起半数个体死亡的剂量,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