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故事--中等生也需要“爱”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班级故事--中等生也需要“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班级故事

中等生也需要“爱”

题记:今天,小洪用QQ给我发起聊天,“老师,我是小洪,你还记得我吗?

我在班上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

【情景回放】

周日晚批阅学生的周记随笔,小洪(化名)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

师,我觉得自己是平凡的中等生。智力有限,还不肯整日泡在书本作业里——做尖子生这辈子恐怕没希望了。做后进生容易,可我又没这个胆量——一向严格的爸妈不打死我才怪呢!虽然我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但总感觉呆在被遗忘的角落:没有阳光雨露,甚至连雨雪风霜都没有。平时上课,答题的机会大多数是后进生的;好容易有节公开课,差不多又成了尖子生的专场。优秀没我的份,鼓励早被后进生垄断了。为了不让大家忘记我的存在,我甚至想故意制造些小 插曲以引起老师对我的关注!”

读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他的身影。小洪是我班一名不起眼的学生,瘦小的身躯让人觉得他一直是弱不禁风,说话不是很流利,缺少了男生的一种阳刚之气。平时在课堂上默默无语的他总是埋头苦学,作业一直努力着认真完成,课后也不见他与学生打成一团,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游。与家长交流该生情况时想给他增加点压力也无从谈起,不想加压吧,学习成绩一直无法上升,弄得我们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情况分析】

优势:基本品质很好,有较强的自尊心。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学习较为

勤奋、认真,在学习习惯上不用人过多操心,能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做事较为认真,比较懂事,不调皮,不捣蛋,不惹麻烦,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劣势:学习能力提高缓慢,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很少积极发言,学习中遇到难题也往往是自己冥思苦想,绝少主动向老师求援;听课时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梳理出重要的知识点;课后只满足于完成作业,缺少系统归纳整理的习惯和能力;思维比较僵化,做题往往喜欢照搬公式和模式,循规蹈矩,不会变通思考问题。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做事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心理:这类学生心态比较消极,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缺乏应有的兴趣,对成绩感到无望与漠然,不大的起伏早已使他们适应了老师的目光与家长的期望。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安于现状,总认为老师只会关注那些好学生与差学生,只要不惹祸就行。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与同伴交往,不愿和老师接近,极少主动和老师交流。只喜欢把丰富的情感深深埋在自己的心里,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默默咀嚼生活。他们有时也想像优秀生那样风光,也想能崭露头角,引人注目。也曾暗暗使劲努力过,但微小的变化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我真的不如别人聪明吗?于是有时会放弃努力。

【转化策略】

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我们有针对性的展开了对引导帮助。

1.激发“动力源”

一次课间活动时,我主动与他聊天,肯定他的随笔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并暗示他的这篇随笔一定能成为本周的“优秀随笔”。周末的评选他如愿以偿地上榜了,看着他微微扬起的脸庞,我将赞许的目光投向他,当全班同学表扬了他最近的进步。看到他略带腼腆的微笑,我知道他的心头一定有春风拂过。

我班有一个固定栏目“晨会加油站”,由学生自己选择感触最深的文章推荐给大家。他们那一期的主题是“我是谁”,当他讲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故事后,同学们给他热烈的掌声。看着他满心喜悦地走向座位,我知道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一定已印在他的心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甚至还有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尝到成功,找回自信的他,已扬起前进的风帆准备启航。

2.授以“点金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我班的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对他们这一类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醒他们改正不科学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针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习惯:详细讲解如何自主预习,每一步要达到什么要求;每一节化学课上要提前准备“五要素”,即双色笔、课本教材、听写本(用于检测学生复习)、笔记本、草稿本;课堂上如何做化学笔记,怎样梳理出每节课老师讲授的重点和自己掌握上的难点;如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针对性地巩固等等。千方百计为其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提供“助推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和任课老师,有意将着眼点放在他这一类型的中等生身上,即所谓的“主体”倾斜,力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在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时,把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定在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优先启发,优先讲授,优先辅导,优先激励,并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考虑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面向学生的大多数,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加上老师事后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进一步弥补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不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进步。

【实践反思】

这部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他们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特别是中等生,他们虽然暂时不冒尖,但一旦具有某种有利条件,就很有可能进步为优秀生;他们虽然表面默默无闻,内心却强烈希望自己被赏识。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滋润,中等生会还给大家无法预约的精彩。 (郭世华执笔)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