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的影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论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的影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外工艺美术史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 导 教 师:

论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的影响

论文摘要:

艺术作为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流通性。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东西方各国之间各种商业贸易活动更为频繁,艺术文化也就在各个区域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我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瓷器古国的称号也是世界文明的,有着悠久的瓷器文化历史。十八世纪明清瓷器大规模远销欧洲。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更为频繁,明清瓷器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的艺术风格,给法国人全新的看待事物的视角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关键词:明清 罗可可 法国瓷器

英国迈克尔·苏理文曾说:“东方工艺文化和哲学上的理性精神,的确使法国首先在思想文化方面抛弃了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 以理性来统领一切,在现实生活、艺术享受上实现了全面的进步,逐步地形成了近代法国式的理性、享乐文化。”东方艺术中豪华的样式,追求精细、轻 巧、灵动的曲线美,要求华丽、造型别致的风格,使得当时的欧洲人们对于瓷器的狂热爱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18世纪流行的洛可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当时法国对中国瓷器文化狂热的反映它是中国人发明、中国人生产的,因而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明清瓷器对罗可可风格的影响以明清瓷器艺术最显著。那么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点,我认为是法国上层社会对明清瓷器的喜爱。瓷器最初进入法国时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上层人士装饰房间的艺术品。由于路易十四对中国瓷器十分感兴趣,在17 世纪后半叶,他曾命人去广东定制了带有法国甲胄、军徽、 纹章图案的瓷器,使得这种“纹章图”瓷器 风靡一时,纹章瓷(图示1)的烧制始于十六世纪的明代,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他还在凡尔赛宫镜厅专藏瓷器,并专门修建著名的特利亚农宫,专门陈列他所收藏的中国瓷器。这些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品广泛地走进了西方的艺术生活中,对西方的艺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影响最大。不仅是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甚至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其价值一度超过黄金。瓷器的滑润、线条的流畅,使得皇室喜欢把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在欧洲收藏、陈列中国瓷器不仅是上层社会的风尚,甚至影响到民间,市民家庭也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将彩绘瓷盘挂在墙上作为装饰。法国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特别是对中国的认识、接受、欣赏、模仿,主要是通过这些远销而去的瓷器。

(图1)纹章瓷

2

第二点,就是罗可可艺术在法国崭露头角。这就要谈到罗可可艺术的形成背景。它形成于18世纪初的法国,18世纪的法国艺术随着“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去世,路易十五登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庄严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为一种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就是罗可可艺术风格,又被人们称为路易十五风格。这种风格的产生,可以说是对路易十四强大的王权统治下的严格的古典主义的反动。罗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17、18世纪以后,欧洲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的影响,促使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就有了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罗可可艺术形成的内因是法国本身的需要,外因是东方艺术的影响,首先是日本浮世绘传到法国,使法国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艺术世界。18世纪初,远洋商轮直接把中国的工艺品运到法国,中国瓷器的润滑、丝绸的光泽和其他器皿线条的流畅,使当时的欧洲人更加为之着迷。

第三点,罗可可之母——蓬芭杜夫人的影响。蓬芭杜夫人是罗可可风格的倡导者。由于深得路易十五的欢心,蓬芭杜夫人成为路易十五式(即罗可可)艺术的主宰,一切以她的好恶为准,人称“罗可可的母亲”。 她的个人趣味影响了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尚、艺术、建筑、宫廷礼仪都以她为标准,她本人居住的小亚特侬宫,就是罗可可建筑的范本。 蓬芭杜夫人对中国瓷器十分喜爱,于是建立了塞弗尔瓷器厂并亲自关注督导瓷器的生产,精心挑选瓷器的纹样,由多西亚出口 到法国的瓷器上也出现了法国宫廷艺术家根据蓬芭杜夫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图案。这些图案大量地采用和借鉴中国瓷器图案并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被后人称为“蓬芭杜纹饰”的风格。这些“蓬芭杜装饰”图案主要是在瓷罐的盖和上部描绘五彩鲜艳的花朵,下部描绘法国式花卉图案或金色图案,手法写实、生动活泼,也在侧面反映了这位平民家庭出身的贵夫人的性格。法国塞弗勒窑在1757年-1764年的主要产品的颜色都是蓬巴杜夫人所喜爱的玫瑰色,称为“玫瑰色蓬巴杜式”,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就是1760年的《水壶和水钵》(图2)。在蓬芭杜夫人的推动下,华丽雕琢、纤巧烦琐的十分女性化的艺术形式——罗可可艺术得以流行。

(图2)1760年塞弗尔窑《水壶和水钵》

在以上种种原因的分析下,可见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产生的影响是必然的。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说,中国明清时期属于盛世阶段,繁华高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民都不用理会温饱问题,而有空余时间来发展民族文化、享乐民族文化,促进手工业的发展,而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们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思想由长期禁锢开始被解放,这时他们极力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中国明清时期的东方瓷器散发着迷人的恰能满足法兰西民族的这种审美意趣与心理,迎合并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也是陶瓷产品从远古至今盛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艺术美,让他们本能的由喜爱中国陶

3

瓷到喜欢中国绘画和图案,进而喜欢中国的艺术。

其次从纹样上讲,一开始罗可可瓷器就是源于对中国外销瓷的仿制,他们无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模仿中国的人物、景色、色泽以及纹样模仿中国风格,具有明显的东方色彩。法国人在掌握了中国瓷器基本技艺后,开始把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本质加入到制瓷器之中,之后便慢慢加入了法国独有的色彩、人物、景物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图案在上面,形成一种新的感觉。还有画花边、图案的边脚装饰,这也是从中国瓷器中所学到的。例如,塞弗尔窑的软瓷精品《东方式装饰花瓶》(图3),产于1760年,体型巨大,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其设计制作明显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装饰主题上多出现带有中国元素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或以中国传统花鸟为主要纹样进行装饰。画面布局多采用不对称的构图形式,通过对青花瓷的借鉴,运用蓝白两色进行绘画描釉,并以一种轻盈、含蓄的风格表达出来。在对比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塞弗尔窑所制作的《彩绘鱼鸟纹陶盘》(图4),产于14-15世纪,是一件典型的仿马略卡式陶器的作品,以浮雕式的装饰手法代替绘画性,常见的装饰题材是鱼、昆虫、鳌虾、蛇和蜥蜴等,表现手法写实,趣味奇特。

(图3)1760年《东方式装饰花瓶》

(图4)14-15世纪《彩绘鱼鸟纹陶盘》

再次就是在造型以及用途上,中国的花瓶常常有镀铜的配饰,延续着在贵重物品上镶配金银的传统,法国人习惯上把他们放置在壁炉和涡形脚桌子上。对于蓬皮杜夫人在美丽宫中所摆放的物品的描述给东方瓷器提供了绝佳的例证。开始他们会把一个中国室内水罐去掉把手,变成一个装饰用的碗,很多高大的花瓶被截短,镶配上底边和颈饰,有时再配上两个弯曲的把手。东方瓷器还和更为精致的精品工艺品联系在一起,比如百花什锦或者香水瓶。之后他们加入自己对造型的独特要求,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比如塞弗尔的一对象头花瓶,1760年,杜普利斯设计了外形,相投的图样来自一件中国瓷花瓶;塞夫勒花瓶,可能被称作叶

4

形装饰的贵族花瓶;香特里带碟子的茶杯(茶具),约1730-1735年,作品做成固定的叶子样式,带着卡其黄的装饰;塞夫勒制造的国王水桶等等。

结论:瓷器装饰是提高瓷器艺术形象感染力的极其重要手段,它用它独特的装饰形式和纹饰的组织,向人们传递一种时代的审美需求。瓷器自由活泼,不拘程式的装饰,使其形式多种多样。罗可可瓷器风格图案由于充实着中国青花瓷的瓷器的情调,于是有人将它称为“中国图案”。所以说明清瓷器对罗可可时期法国瓷器艺术风格的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方对东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并非盲目地跟随或模仿,而是遵循一个“发现 —学习—借鉴—超越”的过程,是在中国的物品上寻求启迪和灵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艺术风格。这种拿来主义不盲 目照搬,在实践中摸索超越并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的道路,在我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陶瓷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夫也.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3]姜松荣.中国工艺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4]张石森.岳鑫.巴洛克与罗可可艺术.远方出版社,2006 [5]徐勤.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学林出版社,2006 [6]朱铭.徐思民.工艺美术馆.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