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善良教育对我国儿童善良品性养成的启示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德国的善良教育对我国儿童善良品性养成的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德国的善良教育对我国儿童善良品性养成的启示

作者:华敏

德国善良教育的内容

善良教育是德国道德教育的特色之一。在经过了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之后,德国人更是格外重视对其未来公民善良品质的培养,以期维护一个和谐、自然和文明的社会。德国善良教育的具体内容如下:

——爱护动物。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德国,不少家庭和学校都特意为孩子喂养一些小狗、小兔、小金鱼之类的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细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要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并做好“饲养记录”。儿童正式入学后,学校会经常组织“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还号召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如果儿童虐待动物,轻则会受到批评和训导,重则会受到成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被送去进行心理治疗。在德国人看来,这是涉及到个人的道德和信仰的严肃话题,比学习成绩更加受到关注。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做——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善良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位德国政府官员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主要通过法律等强硬手段推动环保工作的启动,而现在更多的则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在德国,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和教师就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告知儿童环保的基本知识,以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有的地区还专门组织艺术表演团,通过文艺表演来传播环保观念和环保知识。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也深受儿童喜爱,所以儿童不仅能在生活中时刻关注环境保护,甚至还能对成人进行监督。

——同情弱者。同情和帮助弱小者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德国成人会启发孩子: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则更是一个人的美好心灵的表现;人无论贵贱、强弱,都同样享有人的尊严,都应受到尊重。在成人社会的倡导和鼓励下,德国儿童多能主动帮助有困难和有特殊需要的人,为这些人排忧解难。

——宽容待人。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为是一个人的善良品性的表现,认为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才能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在德国的家庭和幼儿园中,父母和教师都将宽容视为待人处事的美德,并处处给儿童以榜样作示范。儿童入学后,学校更是将“宽以待人”作为必修课对儿童进行教育。同时,教师还提倡学生将他们对基本道德原则的理解体现到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和实际行为上来,以使儿童在实践中体现善良教育的价值。

——反对暴力。在对孩子进行反对暴力的教育时,德国人是不遗余力,而且十分重视反面事例的作用。对那些恃强凌弱的“小霸王”,校方的反对态度非常鲜明,常会采用说服教育的形式或借助规章制度加以约束,甚至会送他们到专门的机构进行“深入教育”。而对于可能引起儿童的暴力倾向的游戏或材料等,在德国也会受到严格的制止,如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的“暴力玩具”、不支持儿童(尤其是男孩)沉迷于坦克、战斗机等暴力玩具中。德国研究者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孩子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长大后难保他们能成为和平人士。此外,在德国,教师和家长对影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和生活中的暴力事件等,也都能小心谨慎地对待,并注意引导儿童用“批判”的眼光对之进行审视。德国建立在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基础上的善良教育实质上是对人性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德国的善良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全民运动”,所以善待生命在德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在他们的文化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对我国儿童善良品性养成的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灵的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儿童的可塑性最大,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善

良情感的启蒙教育效果也是最明显的。善良品性的培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首先,应创设和谐美好的、充满爱意的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环境。培养孩子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而对人的爱,首先应表现在对自己的亲人的感情上。因此,家长必须创造一个和谐美好、充满爱意的家庭人际关系环境。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尊重和爱戴长辈。孩子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的父母孝敬长辈,那么爱意将会在孩子的心里萌发。第二,夫妻之间要恩爱相处。一个争吵不休、打骂不断的家庭或离异的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夫妻之间互爱互帮、相敬如宾的和谐状态则可让孩子在父母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第三,把“理智的爱”献给孩子。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所以,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爱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要给孩子以更多的尊重和信任,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平等和友爱。其次,创设信任和友爱的家庭外部人际关系环境。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同居一楼,却很少往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漠然和自私。孩子置身于“闭门自守”的家庭,可能会形成与社会不和谐的人格。杜威曾说:“理想的家庭必须扩大,必须让儿童接触更多的成人和更多的朋友。”这样,就要求父母要敢于把信任、友爱和关心献给他人,要求父母要敢于打开自己的门户,以自己的真诚和友善接纳别人。

——学校中全员育人,时时处处渗透善良教育。涂尔干认为“,正是在我们的公共学校里(这里指的是初级学校体系),我们绝大多数的儿童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我们学校必须成为我们民族特质的出色的维护者”。崇德尚善是中华民族的主导道德价值,学校教育应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以传承这种道德价值。首先,思想品德课是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孩子善良品性的基本阵地。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应该通过该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其次,其他各科教师以及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应树立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实施全员育人,在课堂、课间和各种校园活动甚至在作业中渗透善良教育,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爱护环境,为人要宽容和善良,并且

对学生的善良行为及时地予以认可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对善良情感的进一步追求。最后,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儿童会起到一种提示或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走进一所干净整洁的校园的时候,他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应当保护环境,善待自然,进而会产生更高一层的认识,即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自己的行为也应该是美的,应该与这种环境是相称的,从而自觉地做到与人为善和行为举止文明。

——在社会大环境中要形成崇德尚善之风。首先,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特别要认识到对儿童进行善良教育的迫切性,并以“八荣八耻”精神作为塑造儿童道德品行的指导。“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要培养儿童对崇高道德精神的追求,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其次,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在全社会推行善良教育。要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采用各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善良德行,以影响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譬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公益广告“我想看到松鼠笑”“我想看到小草笑”“我想看到爷爷笑”等,对儿童就有一种善的感召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道德文化宣传栏、道德楷模评选活动等方式来传播道德文化,净化社会风气,形成崇德尚善之风。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