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校园内的社会公德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谈大学校园内的社会公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浅谈大学校园内的社会公德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大学校园,简述了社会公德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分析了社会公德形成的来源和原因,并且分析探讨了几例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解决方案。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而大学生活属于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在于它相对私人生活而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大学区别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不仅仅是学习程度上的加深以及学习领域上的专一性,更多的是它要求学生住进集体宿舍,因而在生活上我们无时无刻要与他人接触、与他人共同相处,我们的生活由以往的私人生活转变为公共生活。为了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我们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依靠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约束。在这里我就谈一谈大学校园内道德规范中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校园内的社会公德,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包括与舍友的相处,与同班同学的相处,与社团成员的相处,与学生会成员的相处等;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包括上课时对于课桌以及教室的使用与爱护,日常生活中对于宿舍环境的保持,在食堂、澡堂、报告厅和开展活动时的对于秩序的遵守等;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包括对于校园环境的保护和热爱等。

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在大学生活中,它也有着具体表现。 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在于它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在大学校园中,那是在一届届学生中形成了约定习俗,如此流传下来。校规沿用上一届的大致章节和轮廓,在细节上根据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因而得以继承。好的校园规范继承了下来,坏的行为和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社会公德具有基础性,在于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校园是因为有着社会公德所起到的基础作用,才能够让大学生活有着最基本的秩序。这些基础层次是法律规范所没有涉及的层面,需要依靠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维持。

社会公德具有广泛性,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任何一名大学生,只要是接受了大学教育,在学校中要完成大学几年的学业,那么无论他是哪里人,无论他的家庭背景怎样,无论他的学习成绩怎样,他都必须在大学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具有简明性,在于它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累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做

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尊敬师长”“与舍友和谐相处”等公德规范,更是简洁明了。

社会公德的形成,应纵观个人成长的历史以及社会所给予的影响。

父母是在我们的一生中都影响着我们的人,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我们最初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果小时候家庭美满,父母给予关爱、以身作则、进行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大多形成乐观的坚强的性格,有助于孩子在日后的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相反的,有一些性格孤僻甚至在大学里犯下凶杀案的孩子,他们最终的行为也和他们的最初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现在的很多父母不重视家庭教育、不懂得以身作则,在饭桌上或一家人看电视时随口表现出的厌世情绪和牢骚,或者因父辈的年代低教育水平而养成的随地吐痰、出口成脏等不好的习惯,自己没有过多在意,却着实影响到了下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不文明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受了父母一代人以及家庭的影响。

个人成长过程拾获的习惯和行为也是日后大学中社会公德的养成不可忽视的来源之一。包括小学、初中、高中时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校风和同学之间互相的影响,在社会上陌生人、模范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等等,在此不加赘述。

在大学校园里,他人的行为对个体的影响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坚定的人会轻易被他人摆布、受到他人的影响。在大学校园这个非私密的氛围和环境下,周围人的行为因其人数多和时间长的熏陶,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观念和行为。譬如一个人在食堂排队时看见别人插队于是自己也开始插队,去教室上课前室友的唆使下帮其占位子诸如此类。

而大学的对于社会公德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已经不如小学、初中和高中了。毕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满18岁的成年人,18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习惯,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是轻易容易改变的。所以我认为,比起大学的关于社会公德的政治学习和教育,不如用校规强制规范更为可靠。

介于我是一名在校就读大学生,我就简单分析几类在发生我身边的较为严重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

占座行为。大学校园内的占座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室的占座行为和食堂的占座行为,其中教室的占座行为又有自习教室的占座行为和上课时教室的占座行为。我们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是专门用来提供给学生自习的,也是占座现象最为严重的,几乎每个桌子上都放了厚厚一叠书,有的书还打开着,书缝里放了一只笔,伪造出一副“位子上有人,只是暂时不在”的假象,而真正坐在位子上学习的人寥寥无几。有一次我从8楼第一间教室、走道9楼最后一间教室,发觉每个座位都被书本占了,最后忍无可忍,找了一个放书较少的桌子,移开了别人的书开始自习,大约2小时后那些书的物主来自习了,竟然摆出一副那是她位子的架势叫我到别的地方自习去,丝毫没有发觉自己的占座行为是不道德、影响他人的,反而觉得理所当然。上课时教室的占座行为通常的表现有早到教室的人一人帮舍友占了一排座位,使得别的想认真听课的同学只好坐后排。食堂占座行为也是比较严重的,很多人到了食堂总是先占座再去排队导致别的排好队买好饭的人没有座位可坐,极其浪费资源。占座行为必然是在

2

某些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的人的带领下养成的,周围的人又纷纷效仿,被他人占座行为影响到的人“逼不得已”也开始占座,新生看老生占座于是也跟着效仿,如此恶性循环。教学楼门口和食堂门口贴着的劝告不要占座的告示牌并没有起到作用,因此必须要有人的管理并且制定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条例。我认为解决的办法是,让自习教室的清洁人员每天定时把占座位子上的书清理到一起,让占座者第二天自己去认领自己的书。食堂里安排管理人员巡逻,看到占座的人要及时制止,或者将其占座物品清理到一起。当占座者意识到自己的占座行为在结果上也给自己也带来麻烦时,便不会再去占座。同时,要强化同学们的道德观念,看到他人占座时要及时制止,不要胆怯,否则会助长占座者的嚣张气焰。

课桌抽屉里的垃圾。大学课堂教室是流动的,因而很多学生会把在上课时产生的早饭食物包装、用过的卫生纸等垃圾放在课桌抽屉里,下课离开时忘了带走,给下一节课要用教室的学生带来麻烦。设想当自己在一个充满异味、不干净的课桌上上课时自己是怎样的心情。虽然教学楼里是保洁员打扫,但是教师的干净和整洁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维护。残留着不带走的原因大多是很多学生怕麻烦、怕脏或是离开时忘了。解决的办法是在教室里贴上相关提醒的告示栏,下课时每班卫生委员检查一遍后才能离开。

课桌文化。课桌文化分为两类:考试作弊的小抄和同学们的涂鸦。大学生们缺乏爱护公物的道德意识,随意破坏公物。解决的办法是监考老师抓到作弊学生时,不仅仅是带走让其接受处分,倘若是将内容抄到课桌上、墙上来作弊的同学,还应该命令其将课桌、墙壁清理干净。课桌上的涂鸦更是应当每次上课前后对课桌进行检查,损坏公物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赔偿。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大学校园内,大学生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当道德规范无法达到目的的时候,应加以法律强制规范,同时配合以道德上的教育,达到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完善自我,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