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本体和管阀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锅炉本体和管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过热器出口集箱 1729WD 14.34/14.37 2 公司 #3、4炉 再热器进口 1705RWB 2.85 2 再热器出口 1765WD 2.5 2 1.41.2 操纵杆结构及原理

1.41.2.1 整体结构如图1.10.2 图1.10.2 DRESSER动作原理说明 49 #3、4炉 #3、4炉 1阀座 1a进口颈部 2阀瓣压环 3导承 4上调整环 5弹簧组件 5顶部垫圈 5底部垫圈 5弹簧 6阀座套筒 7阀瓣 8下调整环 9阀瓣环

10开度止动块 11重叠套环 ×12盖板组件 12 盖板 12浮置垫圈 12垫圈止动片 13顶板组件 13顶板

13垫圈止动片 13浮置垫圈 14阀杆 15压紧螺钉 16轭架 ××17轭杆

××18提升传动装置

19上调整环销 20下调整环销 21复位螺母

22压紧螺钉的锁定

螺母

×包括带销螺钉

图1.

图1.10.3 DRESSER安全阀结构

1.41.2.2 原理:如图1.10.3

弹簧5(圆截面)组件的压力直接作用于阀瓣上,使阀门保持密封。通过调节螺母来调整弹簧的作用力以达到开启的压力。当锅炉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蒸汽作用于阀瓣上的力大于蝶形弹簧的作用力,使阀瓣被推离阀座,随之排汽、降压直至汽鼓或联箱内蒸汽压加力小于弹簧的作用力,安全阀便回座并闭。

辅助结构工作原理:

如图,正确调整上调整环(G)和下调整环(O)的位置以达到100%的开度。达到全开时,将开度止动块(M)顶住盖板(P)以消除不规则的摆动,因此增强了阀门的稳定性。当阀门处于开启位排放时,蒸汽经阀瓣压环顶部的两个抽汽孔(J)抽入汽室(H)。同样,阀杆重叠套环(K)上升至浮置垫圈(L)上方的固定位置。浮置垫圈和阀杆之间的间隙随重叠套环上两个直径差而增大。

在达到全开时,汽室(H)中的蒸汽经过由浮置垫圈(L)和重叠套环(K)在阀杆上形成的第二个区域进入汽室(Q),然后经节流孔(N),通过排放管接口(R)排向大气。

当阀门关闭时,调节阀杆的重叠套环(K),使之向下移动坐入浮置垫圈(L),这

50

样可发有效地减少从汽室的蒸汽排泄量。

汽室(H)中最后瞬时合成压力按节流比(N)控制的流速在弹簧负载方向产生一向下的推力。压力和弹簧负载的合成推力可产生正向精确的关闭动作。下调整环(O)控制着关闭时的缓冲。

1.41.3 解体步骤及原始数据测量

1.41.3.1 抽出顶部操纵杆销,卸下操纵杆。

1.41.3.2 松开阀盖的定位螺钉,搬走阀盖和放下操纵杆组件。 1.41.3.3 拆下卡住复位螺母的开口销,然后拆下复位螺母。 1.41.3.4 测量记录阀杆漏出压紧螺钉以上部分的长度。 1.41.3.5 均匀地拆下两个顶轭杆的螺母,防止轭架扭曲。

1.41.3.6 小心地把轭架从阀杆上提起,拆离阀门。拆除支座组件和顶部弹簧垫圈。 1.41.3.7 如果底部弹簧垫圈与弹簧粘住,可振动使之松动而落下。做出弹簧顶部标记,

防止在重新装配时装反。然后把弹簧从阀杆上提起,拆离阀门,并拆下底部弹簧垫。 1.41.3.8 从重叠套环和阀杆组件上拆下环的开口销,注意这时重叠套环的槽口与阀杆上

开口销孔相对应。仔细地数清通过阀杆开口销孔前面的环槽口数,开始逆时针转动环,直到环上的最低线(四条线中)与上浮置垫圈找平。记录通过阀杆上开口销孔前的重叠套环槽口数,因为这个数据在重新安装阀门时需要。

1.41.3.9 标示出盖板的通气孔,确定与阀底的位置关系,以保证重新安装时准确的对中,

然后拆下盖板的双头螺栓螺母,并从双头螺栓上提升盖板。

1.41.3.10 从阀体内吊出阀杆、阀瓣组件。拆下阀瓣,应防止损伤阀瓣支承面。

1.41.3.11 一般不必从阀杆上拆除重叠套环、开度止动块、阀瓣环。除非要更换阀杆。 1.41.3.12 用深度千分尺或量具测量从导承顶部至套筒座的距离,在上调整环的下表面放

一比例尺或其它薄平的金属片,测量从导承顶部至上调整环表面的距离。记录上述尺寸。

1.41.3.13 在导承和上调整环上划一条轴向的标示线,以标示拆卸前其相对位置关系。 1.41.3.14 测量下调整环上端面到阀座密封面的距离。方法如下:在阀座密封面上放上环

形安全阀研磨工具或其它光洁度较高的平板,逆时针转动下调整环直至其上端面与研磨工具或平板下端面刚好接触。转动的过程中以下调整环销为参照点,记录下调整环所转过的槽口数。然后拆卸下调整环及其销子。

1.41.3.15 一般不必从阀座拆除轭杆,但是若必须拆除时,应遵循如下步骤: 1.41.3.16 标示出每根轭杆拆卸前的位置,并标示出轭杆的左、右。 1.41.3.17 拆卸轭杆螺母,向上拔起轭杆。

1.41.3.18 准备对阀门部件的清洗及尺寸和状态的检验。 1.41.4 各部件的检验及处理 1.41.4.1 阀瓣压环

最靠近阀瓣的压环端面不得有蒸汽腐蚀。两个小孔必须通畅,以保证蒸汽流入阀瓣上方汽室的通道通畅。应保证环的外径不能变成椭圆形,并且表面应光滑。若表面只有很小的磨损现象,可用一块(金刚)砂布打磨掉高出的部分;若表面有严重磨损,则应更换阀瓣压环。 1.41.4.2 阀导承

测量阀导承内径的不圆度,其内表面应光滑。导承外部的螺纹必须状态良好,以保证上环处于冷态及热态下的调整。若有严重磨损,则应更换导承。 1.41.4.3 间隙

阀瓣压环与导承之间的最大间隙按下表

51

节流孔编号 #1 #2 #3 #4 #5 #6 #7 #Q #8 #R 温 度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750℉ 最大间隙 0.005 0.008 0.008 0.012 0.010 0.015 0.012 0.018 0.011 0.017 0.016 0.016 0.020 0.020 0.020 0.020 0.020 0.020 0.020 0.020

1.41.4.4 阀瓣

1.41.4.4.1 检查阀瓣密封面有无汽蚀、缺口或其它损伤。不得对阀瓣进行任何机加工,

可对其进行研磨。如果阀瓣密封面的突台测量值小于下表的最小值,则应更换阀瓣。

阀瓣密封面突台的最小高度

节流孔编号 最小值(mm)

#1 4 #2 5 #3 6 #4 8 #5 7

#6 10

#7 12

#Q 12

#8 12

#R 12

1.41.4.4.2 阀瓣的更换方法及要求:装好阀杆上的阀瓣压环,让压环坐在阀瓣环的表面

上。然后装配压环和新阀瓣。阀瓣在阀杆尖上应晃动自如。如不能动作自如,拧松阀瓣环,直到阀瓣开始轻微的自如晃动,约0.001~0.002英寸(0.025~0.05mm)晃动。若未达到阀瓣晃动会导致阀门泄漏。阀瓣环必须从初始位再下落两个槽口,

5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