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一般以有物有声称为呕,有物无声称为吐,有声而无物成为干呕。临床当中多以呕吐并称。多由小儿因各种情况引起的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导致。 一、病因病机

1、乳食积滞:小儿脾胃薄弱,喂养不当,过食肥甘难消之物,积滞中脘,损伤脾胃,脾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吐。

2、胃中积热:过食辛热炙膊,热积胃中,或食积蕴热,感受暑湿蕴伏肠胃,气逆上冲,食反而出。

3、脾胃虚寒:素体亏虚,过食生冷,凝滞中脘,或风冷之邪,客于肠胃,或苦寒之药攻伐太过,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不能受纳水谷,,升降之机失常,胃气上逆而吐。

4、胃阴不足:热病耗伤胃津,或病后气阴未复,胃失濡养,气逆上犯而吐,吐则更伤胃阴,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伤脾胃而吐愈甚。

5、肝气犯胃:小儿情志失和怒则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逆而吐。 二、临床表现、治疗 1.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吐后方舒,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四肢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厚,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处方: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退六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2.胃中积热

症状:吐物热臭,食入即吐,面红唇赤,四肢温热,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清脾胃,平肝,清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艮宫,平肝,运水入土,横门刮推至中指端,清大小肠,右端正,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喉间推至中脘下 3.脾胃虚寒

症状:一般病程较长,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水或完谷,四肢清冷,腹痛绵绵,面黄唇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乾坎艮入虎口,板门,平肝,中指端刮推至横门,运土入水,补大肠,清小肠,外劳宫,一窝风,正捏脊,喉间推至中脘下 4.胃阴不足

症状:见于热病伤阴,久病气阴未复,频做干呕,口渴,心烦,口唇干,颧红,潮热,盗汗,便秘,溲赤,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处方: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板门,平肝,运水入胃,横门刮推至中指端,右端正,顺揉脘腹,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喉间推至中脘下 5.肝气犯胃

症状:气候影响,加上过食辛热,风火相煽犯胃。呕逆,吐酸,嗳气频频,烦躁易哭闹,胁胀不舒,睡卧不宁,时或惊惕,舌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平肝,补脾,清胃,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横门刮推至中指端,运水入胃,清大小肠,右端正,喉间推至中脘下,顺揉脘腹,刺肝顶

第六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不通畅的一种症状。 一、病因病机

1.胃肠积热:素体阳盛,加之后天过食辛辣厚味,内热炽盛,伤津耗液,大肠传导失司。 2.阴虚肠燥:素体阴亏,后天失养,血虚阴亏,肠津缺乏,肠道传导失司。

3.气血亏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气虚则传导鼓动无力,血虚则脏腑失养,肠道失于濡润,排便困难。 二、分型与治疗 1.实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寐,腹痛腹胀,发热或有干咳,小便短赤或清长,不能食,恐惧排便,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通肠利便

处方:平肝,清心,取天河,补肾阴,分阴,清关腑,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土,清大肠固膀胱(小便清长),清小肠(小便短赤),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下推承山,支沟,照海 2.虚热秘

症状:便干而硬,排出困难,五心烦热,盗汗,口干欲饮,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小便短赤,或干咳,或目涩 治则: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搓擦百会,倒捏脊,涌泉,顺揉脘腹,支沟,照海 3.气血亏虚

症状:排便困难,不干,面白无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少食,自汗,四肢欠温,爪甲不荣,小便清长量多,畏寒,舌淡苔白润,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通肠利便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补肺,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清补肺,平肝,运水入胃,清大肠,顺揉脘腹,下推龟尾七节骨,支沟,照海

第七节 疳积

疳积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导致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常,而导致脏腑失养,气液干枯的一种慢性病症。临床主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废,嗜食异物,二便不调等为主要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多发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一、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肥甘伤脾 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3.内有宿疾,转化成疳 二、临床表现:

1.脾疳:形体消瘦,干瘪,面黄发枯,肚大青筋露,嗜食异物,唇干口渴,舌淡红,少苔, 脉细数

治则:健脾益胃,除疳消积

处方:补脾 清胃 清取取天河水 清补补肾阴 分阴阳 分阴 腑多关少 顺逆逆内八卦 平肝 搓四横纹 乾坎艮入虎口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针刺四缝 1.肝疳:目干涩,目赤目眵,雀盲,目翳,烦躁等 2.心疳:舌红,吐舌,弄舌,口舌生疮,心神不宁 3.肺疳:皮肤甲错,咳嗽,少痰,干咳,便秘 4.肾疳:发育迟缓,鸡胸,龟背,耳部生疮 治则及治法

健脾平肝,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平肝 健脾清心,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清心 健脾益肺,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肺 健脾益肾,消积除疳:在健脾的基础上,重点益肾。 疳积的治疗总原则:健脾益肾,消五脏之疳

总处方:补肾阳 补脾 清胃 平肝 清心 清补肺 取天河 补肾阴 分阴 腑三关一 逆运内八卦 总筋 平肝 清心 清胃 搓四横纹 顺运外八卦 二马 外劳宫 顺揉脘腹 正捏脊 挑刺四缝

第八节 发热

发热指体温升高,也包括体温不高,自觉发热,或触摸发热的症状,可见于感冒、阴虚,气虚、食积、惊吓等原因。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风寒或风热之邪,郁遏卫阳,郁而发热。 2.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3.气虚:阴盛于内,阳浮于外。 4.食滞:食滞于中,郁而化热。 5.惊吓:“惊恐伤肾”,气乱而发热。 二、分型与治疗 1.外感发热 (1)风寒证

症状:发热,恶寒重,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 治则:解表散寒退热

处方:清天河,关三腑一,平肝,清肺,顺运外八卦,一窝风,两扇门,外劳宫,太阴或太阳

(2)风热证

症状:发热,恶风,有汗或无汗,伴流浊涕,鼻塞,咳嗽,脉浮数 治则:解表祛风清热

处方:清天河,腑三关一,平肝,清肺,内劳宫,顺运外八卦,两扇门 2.阴虚发热

症状:午后或入夜低热,伴有颧红、盗汗,口干,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退热

处方:补脾,取天河,分阴,补肾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揉总筋,平肝,清肺,清心,运水入胃,搓擦百会,倒捏脊,搓涌泉

3.气虚发热

症状:早上或上午发热,伴有气短,懒言,疲乏无力,饮食欠佳,甚者可致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不调

治则:益气、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补脾,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运土入水,二马,外劳,正捏脊,揉百会 4.惊吓发热

症状:高热不退(体温一般在39.5—41摄氏度之间),惊惕不安,神识昏迷,伴呕吐,腹痛,上午轻,下午、夜间重,耳冷或热,脉弦数如豆,第二掌骨侧神门脉搏动明显 治则:安神镇惊,滋阴退热或助阳退热

处方:补肾阳,清天河,分阳,三关,二马,顺运内八卦,平肝,清补肺,补脾,清补心,小天心,神门,二马,正捏脊,百会(揉或点掐)

第九节 百日咳(咳嗽)

百日咳以咳嗽顿作、连咳不已,咳后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回声为主要症状。咳剧可伴呕吐痰涎,吐后咳嗽方能暂时停止,但稍住又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好发于冬春季节,并且多发于5岁以内的小儿。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 一、病因病机

1.内蕴伏痰: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痰

2.外感时疫:外感时疫,首伤肺卫,外则卫外不固,内则肺气受伤,时邪与伏痰搏结,阻塞气道,形成本病

二、临床表现及分期: 本病分三期:

(1)初咳期:一周左右,表现如同感冒,阵咳,咳声重着,鼻塞,流清涕,痰多清稀,易咳出,面色白,舌淡苔白润,脉浮紧 治则:温化寒痰,宣肺止咳

处方:补脾,补肾阳,清天河水,分阳合阴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外八卦,平肝,清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揉小横纹,外劳宫,一窝风,天突,俞府,肺俞 (2)痉咳期(发作期):二到三周,最长2个月,表现:阵咳,连咳不已,目睛出血,痰中带血,面赤唇红,伴呕吐痰涎,鸡鸣样吸气性回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则:清化热痰,肃肺止咳

处方:平肝,清心,清肺,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平肝,运水入土,清大肠,清心,清肺,天门入虎口,天突,俞府,肺俞,点刺关冲,少商 (3)恢复期(后期):2——3周或更长,表现:阵咳,咳声无力,或干咳,少痰,自汗,盗汗,颧红,口渴,便秘,溲黄,舌淡或舌红少津,苔白或光,脉细弱或细数 伤阴者:治则:养阴益气,润肺止咳

处方: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总筋,平肝,清心,清肺,运水入胃,由离宫逆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伤气者:治则:益气养阴,理肺止咳

处方:补脾,清补肺,补肾阳,清天河,分阳,关三腑一,顺运内八卦,补脾,平肝,清补肺,由离宫顺掐至乾宫,小横纹,天突,俞府,肺俞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