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张寄岗老师小儿推拿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临床:阳池配总筋能退热 35.两扇门

部位: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处 操作: 拇食二指揉 功效:解表发汗

主治:外感表证、恶寒、无汗 36.威灵精宁

部位:威灵——手背二三掌骨岐缝间 精宁——手背四五掌骨岐缝间 操作:对揉或对拿

功效:对拿——开窍醒神 对揉——和血散结

主治:对拿——急惊厥(较少用) 对揉——痰喘、气吼 37.合谷

部位:拇食指岐缝间凹陷处 操作:拿法、推法 功效:通瘀散结

主治:胃火牙痛及一切痛症 38.外八卦:与内八卦相对应 操作:顺运法

功效:同顺运八卦一样,治寒,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闭结,偏于治腑病;逆运外八卦,治热,偏于治腑病

39.五指背皮(手背皮) 操作:捻法 功效:疏肝和血

主治:肝阴不足,肝火过旺,肝风内盛,目赤、目涩 40.中冲(心顶穴) 部位:中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泻热解毒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神昏,躁扰,口舌生疮等一切热症 41.少商穴(鬼哭穴)

部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处 操作:掐、针刺 功效:通窍散结

主治:咽喉肿痛、急惊厥、咳嗽(配关冲、商阳) 42.十王(十宣、五脏顶) 部位:十指尖端 操作:掐、针刺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散结

主治:急惊厥、高热不退等一切脏腑热证。使用时不必全用,用其一宣即可 43.端正

部位:中指指甲根角处赤白肉际,桡侧为左端正,尺侧为右端正

操作:用拇食指揉掐之

功效:左端正升提,右端正降逆

主治:左端正主治中气下陷所致的脏腑下陷,虚寒性遗尿,脾虚致呕吐;右端正主治胃热呕逆,咳逆,鼻衄等。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1.天突、俞府、膻中

部位:天突——胸骨上凹陷中

俞府——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之间,前正中线旁开2寸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操作:震颤法。食指点天突、拇中二指点两侧俞府,时间3~5分钟,然后用掌根由膻中向下推摩50次

功效:宽胸顺气,降痰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喘、哮、 痰、气管炎等 临床:天突配内关顺揉100次,治疗哮喘 2.彧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

部位:彧中——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灵墟——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神封——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步廊——第五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功效:宽胸顺气、降逆定喘

临床:挑刺俞府至步廊六穴,配火罐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效佳 3.中脘: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四寸 操作:揉、推

功效:(1)推法:由喉间推至中脘下——降逆;由中脘推至喉间——催吐 (2)揉法:顺揉中脘——消食导滞;逆揉中脘——健脾和胃 4.神阙

部位:肚脐正中 操作:按揉

功效:顺揉为泻,逆揉为补

主治: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食积等 补法用于一切虚寒性泻痢

临床:另外可用于小儿黄疸、小儿脐风;脐风用灸法 黄疸:以荞麦面作饼,上面略凹陷,施艾灸法。 5.气海

部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操作:震颤法,3~5分钟 功效:升阳散寒

主治:痰结及夜间遗尿 6.关元

部位:脐下3寸

操作:颤法、3~5分钟

功效:培元固本、温肾壮阳

主治:先天不足、善惊易恐、遗尿等

第四节 腰背部及下肢部穴位

1.肺俞

部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颤

功效:通宣理肺、止咳化痰、顺气定喘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1)外揉为泻、清肺;内揉为补、补肺益气

(2)刺拔罐、治疗肺炎效佳;亦可治疗痰闭所致急惊厥,效佳 2.命门

部位:2、3腰椎棘突间 操作:搓

功效: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主治:先天不足、下寒腹痛、遗尿等 3.龟尾及七节骨

部位:尾骨尽头至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推、捏脊

功效:调理胃肠 上推上捏为补,下推下捏为泻

主治:补法用于虚寒泻痢等; 泻法用于便秘、湿热泻痢等 4.长强

部位:尾骨尽头于肛门之间 操作:揉、颤或点刺 功效:调理胃肠

主治:痔疮、脱肛、久泻(多用) 点刺长强治泄泻效佳,如点刺后仍泄泻,则为生理性泄泻 临床:点刺长强其上下左右,如梅花状,主治癫痫 5.涌泉

部位:脚底人字形纹缝顶点

左脚:左揉止吐、右揉止泻----男孩 左揉止泻、右揉止吐----女孩 搓法能引热下行

临床:口疮---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于双脚涌泉穴,效佳. 如吴茱萸加醋敷于男左脚、女右脚治久泻不止效佳.

第五节 穴位的组合及应用

1.滋阴清热 润肠通便 症状:潮热 盗汗 面红目赤 手足心热 四肢温 难寐 便干 咳嗽 溲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取天河水 补肾阴 分阴 清六腑 揉总筋 逆运内八卦 顺揉内劳宫 运水入土 清大肠 平肝 清肺 清心、清小肠(小便短赤者用) 固膀胱(小便清长者用) 顺揉神

阙 下推龟尾、七节骨 支沟 照海 2.温中散寒 健脾止泻(虚寒泄泻) 症状:小便清长 四肢欠温 腹冷痛喜温喜按 大便溏泻 不思饮食 呕吐 腹胀 面黄少华 唇淡舌淡苔白腻 脉濡弱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合阴阳 关3腑1 顺运内八卦 运土入水 平肝 补大肠 清小肠 外劳宫 一窝风 逆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正捏脊 点颤百会

3.温化寒痰、宣肺止咳(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症状:脾虚加肺寒----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脾虚 理论上应痰易咳,但小儿不会咳痰,故多流清涕以排痰 组方:补脾(断痰源)、补肾阳(助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温)、分阳、合阴阳(化寒痰)、顺运内八卦(治寒) 离宫顺掐至乾宫(治寒咳)、平肝、清肺、小横纹、顺揉乾宫(治寒)、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4.清化热痰、肃肺止咳(昼重夜轻)

症状:咳声轻扬,痰粘难咳,鼻流浊黄涕,四肢温或伴大便干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合阴阳(化热痰)、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揉内劳宫、小横纹、由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热咳)、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脾胃(利湿热)、运水入土、天门入虎口(大肠)、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另热咳应配点刺少商、关冲

临床:如治疗过程中由昼重夜轻转为昼轻夜重,说明用寒过多,应反过来温之。 5.益气固表止汗

症状:小儿四肢欠温 易外感 自汗 哭声无力 神疲乏力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关3腑1 太阴太阳 虎口入天门 清补肺(为关键穴位) 顺运内八卦 平肝 外劳宫 6.解表发汗 散寒退热 症状:同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方:清天河 分阴阳分阳 关3腑1 顺运外八卦 平肝 清肺 一窝风 两扇门 太阴太阳 外劳宫

7.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里急后重,大便频数量少,昼重夜轻,面赤唇红,四肢温,小便短赤,烦躁,难寐,舌苔黄腻

组方:取天河水、分阴合阴阳(化湿热)、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清大小肠、清肺、运水入土、清脾胃(利湿热)、顺揉神阙、下推七节骨、点刺长强 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症状:高热难退,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肌肤发斑疮,舌红苔黄,脉数,抽搐 组方:取天河(蘸凉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大寒)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顺运内劳蘸凉水,吹气)、平肝、清心、清肺、总筋、擦百会(泻热效果好)倒捏脊、点刺静脉腘、肘静脉

第四章 小儿常见病的治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