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数学二模试卷(文科)(解析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高考数学二模试卷(文科)(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5.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底面边长为2,高为3,圆O是等边三角形ABC的内切圆,点P是圆O上任意一点,则三棱锥P﹣A1B1C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25π . 【考点】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分析】求出边三角形ABC的内切圆的半径,可得三棱锥P﹣A1B1C1的外接球的半径,即可求出三棱锥P﹣A1B1C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

【解答】解:∵正三棱柱ABC﹣A1B1C1底面边长为2, ∴等边三角形ABC的内切圆的半径为∵高为3,点P是圆O上任意一点, ∴三棱锥P﹣A1B1C1的外接球的半径为

=,

=25π. =2,

∴三棱锥P﹣A1B1C1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4π×

故答案为:25π.

16.已知函数f(x)=[x3+(a﹣1)x2﹣ax+a]ex,若x=0是f(x)的一个极大值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2,+∞) . 【考点】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

【分析】求导数得到f′(x)=﹣x[x2+(2+a)x+a﹣2]ex,容易判断方程x2+(2+a)x+a﹣2=0有两个不同实数根,并设g(x)=x2+(2+a)x+a﹣2,根据题意便可得到g(0)>0,从而便可得出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解:f′(x)=﹣x[x2+(2+a)x+a﹣2]ex; 令x2+(2+a)x+a﹣2=0,则△=a2+12>0;

设g(x)=x2+(2+a)x+a﹣2,∵x=0是f(x)的一个极大值点; ∴g(0)>0; 即a﹣2>0; ∴a>2;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2,+∞). 故答案为:(2,+∞).

三、解答题

17.已知a,b,c分别是△ABC的中角A,B,C的对边,acsinA+4sinC=4csinA. (1)求a的值;

(2)圆O为△ABC的外接圆(O在△ABC内部),△OBC的面积为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考点】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分析】(1)由条件利用正弦定理求得a的值. (2)设BC的中点为D,根据△OBC的面积为?BC?OD=

,求得OD的值,可得∠A=60°,

,b+c=4,判断△

再利用余弦定理求得b=c=2,从而判断△ABC为等边三角形. 【解答】解:(1)△ABC的中,∵acsinA+4sinC=4csinA,∴a2c+4c=4ac,∴a=2. (2)∵圆O为△ABC的外接圆(O在△ABC内部),设BC的中点为D,

第13页(共22页)

∵△OBC的面积为?BC?OD=?a?OD=?2?OD=即△ABC的外接圆的半径r=

,∴OD=,

,∴∠BOC=120°,∴∠A=60°.

∵b+c=4,由余弦定理可得cosA====,

求得bc=4,故b=c=2,故此时,△ABC为等边三角形.

18.如如,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CD,平面ABD⊥平面BCD,点E,F分别是BD,CD的中点.

(1)求证:CD⊥平面AEF;

(2)已知AB=4,BC=2,CD=2,求三棱锥B﹣AEF的高.

【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棱锥的结构特征. 【分析】(1)通过证明AE⊥平面BCD,即可证明AE⊥CD,由点E,F分别是BD,CD的中点,可证EF⊥CD,即可证明CD⊥平面AEF;

(2)由于VB﹣AEF=VA﹣BEF=S△BEF?AE,分别求出S△BEF,在Rt△AEF中,求出S△AEF=AE?EF=

,设三棱锥B﹣AEF的高为h,由VB﹣AEF=S△BEF?h,即可求得三棱锥B﹣AEF

的高.

【解答】解:(1)∵AB=AD,点E为BD的中点, ∴AE⊥BD,…1分

∵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E?平面ABD, ∴AE⊥平面BCD,…2分 ∵CD?平面BCD, ∴AE⊥CD,…3分

∵点E,F分别是BD,CD的中点. ∴EF∥BC, ∵BC⊥CD,

∴EF⊥CD,…5分

∵EF∩AE=E,EF,AE?平面AEF, ∴CD⊥平面AEF;…6分

(2)由(1)可知AE⊥平面BCD,

∴线段AE的长就是点A到平面BCD的距离, 又∵EF?平面BCD,

第14页(共22页)

∴AE⊥EF,

在Rt△BCD中,BC=2,CD=2∴BD=

=4,

∴AB=AD=BD=4,故△ABD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 又∵AE⊥BD,E为BD的中点, ∴AE=

=2

又点E,F分别是BD,CD的中点. ∴EF∥BC,且EF=BC=1, ∴S△BEF=S△BCD=×BC?CD=VB﹣AEF=VA﹣BEF=S△BEF?AE=1, 在Rt△AEF中,S△AEF=AE?EF=设三棱锥B﹣AEF的高为h, 则由VB﹣AEF=S△BEF?h,可得:h=故三棱锥B﹣AEF的高为

…12分

=

=

, ,

19.为分析肥胖程度对总胆固醇与空腹血糖的影响,在肥胖人群中随机抽出8人,他们的肥

mmol/L)mmol/L)胖指数BMI值、总胆固醇TC指标(单位:、空腹血糖CLU指标值(单位:

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人员编号 BMI值x 25 27 30 32 33 35 40 42 TC指标值y 5.3 5.4 5.5 5.6 5.7 6.5 6.9 7.1 CLU指标值6.7 7.2 7.3 8.0 8.1 8.6 9.0 9.1 z z与x的相关系数,CLU指标值与BMI(1)用变量y与x,分别说明TC指标值与BMI值、值的相关程度;

(2)求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已知TC指标值超过5.2为总胆固醇偏高,据此模型分析当BMI值达到多大时,需要注意监控总胆固醇偏高情况的出现(上述数据均要精确到0.01).

第15页(共22页)

参考公式:相关系数r=

回归直线y=x+a,其中b=,a=﹣b

参考数据: =33, =6, =8,≈244,≈3.6,

≈5.4,≈28.3,≈35.4,

≈15.6,≈1.9,≈2.3. 【考点】相关系数;线性回归方程.

【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变量y与x的相关系数、变量z与x的相关系数,即可判定结论;

(2)求出变量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求不等式的解集,即得结论. 【解答】解:(1)变量y与x的相关系数是r=变量z与x的相关系数是r′=

=0.99,

=0.95,

可以看出TC指标值与BMI值、CLU指标值与BMI值都是高度正相关; (2)设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是根据所给的数据,计算所以y与x的回归方程是

=

=

x+

=6﹣0.12×33=2.04;

=0.12,=0.12x+2.04,

由0.12x+2.04≥5.2,可得x≥26.33;

所以,据此模型分析当BMI值达到26.33时,需要注意监控总胆固醇偏高情况的出现.

20.已知定点F(0,1),动点M(a,﹣1)(a∈R),线段FM的中垂线l与直线x=a交于点P.

(1)求动点P的轨迹Г的方程;

(2)当△PFM为正三角形时,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交轨迹Г于P,Q两点,求证:点F在以线段PQ为直径的圆内. 【考点】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分析】(1)根据|PF|=|PM|可知P的轨迹为以F为焦点,以y=﹣1为准线的抛物线; (2)求出PQ的方程,联立方程组消元,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弦长公式计算|PQ|,PQ的中点N,|NF|,通过比较|NF|与|PQ|的大小得出结论.

第16页(共22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