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速记之二 内科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考点速记之二 内科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持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一、临床表现:

1.血红蛋白尿:伴乏力、胸骨后及腰腹痛、发热,早晨较重 2.贫血、感染与出血 3.血栓形成 二、实验室:

1.血象:严重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中度减少。 2.骨髓相:三系细胞增生活跃。

3.尿:隐血阳性,含铁血黄素试验可持续阳性。

4.特异性血清血试验: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贫血:

发热: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肺部感染、肛周炎、肛周脓肿、革兰氏阴性杆菌亦多见。

出血: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颅内出血。 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淋巴结和肝、脾大

骨骼、关节疼痛:骨髓坏死时可引起骨骼剧痛 眼部:绿色瘤

口腔、皮肤:牙龈增生、肿胀(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CNS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头痛、头晕,重者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 睾丸: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正常细胞性贫血 2 .骨髓象:裂孔现象

Auer小体:仅见于ANLL 3. 细胞化学:

过氧化物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疑;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好的原始细胞阳性

糖原PAS反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疑;急淋阳性 非特异性酯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阴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可疑;急单阳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正常或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增加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1)防治感染 (2)纠正贫血 (3)控制出血

(4)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 (5)维持营养

2.化疗:

完全缓解: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血象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109/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骨髓相: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5%,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P是基本方案,DVLP是推荐的ALL诱导方案;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DA(3+7)方案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所谓“标准方案”。 3.CNS 白血病的治疗 4.睾丸白血病的治疗 5.骨髓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代谢亢进: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 脾大:左上腹坠胀,质坚实、平滑、无压痛; 肝大;

胸骨中下段压痛; 眼底静脉充血及出血;

白细胞淤滞症: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颅内出血、阴茎异常勃起。 二、病程演变:

加速期:有发热、虚弱、体重进行性下降,脾迅速肿大,胸骨和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对原来治疗有效地药物无效 实验室检查:

a.原始粒细胞<10%

b.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c.疾病早期血小板多在正常水平,部分患者增多,晚期血小板渐减少并出现贫血。 d.除Ph染色体外又出现其他染色体异常 e.粒-单系祖细胞培养,集簇增加而集落减少

淋巴瘤

一、临床表现: 1.霍奇金病: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其次为腋下,原因不明的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饮酒后引起淋巴结疼痛。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以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为首发;咽淋巴环病变结外累及:胃肠道以小肠为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腹部包块。 骨髓

CNS:病变多在疾病进展期,以累及脑膜及骨髓为主; 骨骼:腰椎及胸椎多见;

皮肤: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

肾脏损害:主要为肾肿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肾病综合征。 二、临床分期:

I期:仅限于2个淋巴结区(Ⅰ)或单个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ⅠE) II期:横膈同侧二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Ⅱ),或病变局限侵犯淋巴结外器官及横膈同侧一

个以上淋巴结区(ⅡE)

III期:横膈上下均有淋巴结病变(Ⅲ),可伴脾累及(ⅢS),结外器官局限受累(ⅢE),或脾与局限性结外器官受累(ⅢSE)

IV期: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受到广泛性或播散性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肿大;肝或骨髓受累,即使局限性也属IV期

全身症状:a.发热38度以上,连续三天以上,且无感染原因 b.六个月内体重减轻10%以上 c.盗汗

多发性骨髓瘤 一、临床表现:

(一)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

1.骨骼破坏:骨痛,骶部多见,其次为胸廓和肢体;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2.髓外浸润:肝、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受累器官肿大,软组织可见孤立性骨髓瘤,神经浸润。 3.浆细胞白血病

(二)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 1.感染

2.高粘滞综合征:头昏、眩晕、眼花、耳鸣,并可突然发生意识障碍、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 3.出血倾向:

4.淀粉样变和雷诺现象 (三)肾功能损害 二、实验室检查:

1.骨髓:浆细胞系异常增生,伴有质的改变 2.血生化异常: a.异常球蛋白血症; b.高血钙、高血磷;

c.血清?2微球蛋白及LDH活力增高;

d.有蛋白尿,血清BUN、Cr增高,尿中出现本周蛋白。 3.X线:早期为骨质疏松,多在脊柱、肋骨和盆骨;

典型病变为圆形、边缘清楚如凿孔样的多个、大小不等溶骨性损害; 病理性骨折。 三、诊断:

1.骨髓中浆细胞>15%,且有形态异常。

2.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或尿中本周蛋白>1g/24h。 3.溶骨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一、临床表现: 1.发热:不规则高热

2.血液系统受累:贫血、感染、出血,脾与淋巴结肿大 3.其他系统浸润:肝大、胃肠道浸润、肺部浸润、皮肤损害 二、诊断:

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而不能以感染性疾病解释者,尤其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肝、脾、淋巴结肿大,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找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诊断。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一、临床表现

头痛、眩晕、疲乏、耳鸣、眼花、健忘,后有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视力障碍、皮肤瘙痒及消化性溃疡;出血倾向;高血压;血栓形成和梗死;皮肤粘膜显著红紫,眼结合膜显著充血;肝大后期可致肝硬化;脾大。 二、诊断

主要诊断标准:红细胞容量增多;动脉血氧饱和度≥92%;脾大。

次要诊断标准: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维生素B12增高和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力增高。

脾功能亢进 一、病因

1.感染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血吸虫病 2.免疫性疾病:ITP、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SLE 3.瘀血性疾病: 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

4.血液系统疾病: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病 5.脾脏疾病 6.原发性脾大

过敏性紫癜 一、临床表现:

发病前1~3周有全身不适、低热、乏力及上感前驱症状

1.单纯型: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成批反复发生、对称分布。 2.腹型:恶心、呕吐、呕血、腹泻及粘液便、便血,阵发性绞痛。

3.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功能障碍,大关节,游走性、反复发作、不留畸形。 4.肾型:肾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1周,多在3~4周内恢复。 5.混合型。 二、诊断:

1.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感病史。 2.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或)血尿。 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检查正常。 4.排除其它原因所致之血管炎及紫癜。 ITP

一、临床表现:

1 急性型:半数发生于儿童,发病前1~2周有上感史 起病急

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紫癜可有血肿形成 2 慢性型:主要见于40岁以下青年女性 多为皮肤、粘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