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岩溶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受河水、大气降水和高山积雪融水所补给。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2011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 “拉萨市4个饮用水源地及其它6个地区行署所在地城镇17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均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本项目沿线地区以农牧业为主,手工业为辅,不存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工业企业。因此,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

环境空气、声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涉及2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均为村庄。 水环境保护目标

(1)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区南部属羌塘高原扎日南木错流域、中段为达娃错流域、北部为洞错湖流域,主要河流有绒马藏布、雅弄藏布、下曲藏布等,均为高原内陆湖泊和季节性河流。沿线主要河流有下曲藏布。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没有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村民用水取水口等。地表水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标准。

主要水环境保护目标为下曲藏布及其支流坚扎曲以及沿线分布的季节性河流。

(2)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调查,本工程沿线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沿线范围内没有饮用水源保护区、温泉等其他等地下水敏感区。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西藏植被》分区划分来看,本工程位于南羌塘高原草原亚区的改则-措勤小区。本工程距离羌塘自然保护区边界最近距离为78km,工程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主要生态保护目标见表3.1-4。

4

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3.1-4 生态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 备注 本项目。主要群落为紫花针茅群系、沙生针茅群系、小嵩草群系等。 工程永久占地175.47hm2(含养护工区),其中旧路草原、草甸植被,以及取土场、利用50.53hm2,占路基总占地的28.9%;新增占地植被和 砂砾料场、石料场、施工营地、124.94hm2,其中草地124.82hm2,未利用土地土壤 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及时施工0.12hm2。临时占土地16.82hm2,其中草地8.68hm2,场地的表层土壤。 未利用地8.14hm2。工可阶段共设取土场5处,石料场1处,砂砾料场4处,经环评调整后共设取土场5处,石料场1处,砂砾料场3处。 藏野驴(国家I级)、藏原羚(国本工程位于羌塘高原南侧,距离羌塘自然保护区边家II级)、藏羚(国家I级)、界最近距离为78km,本工程沿线不是野牦牛、藏野野生动物 野牦牛(国家I级)、赤麻鸭(自驴、藏羚等野生动物主要集中分布区域。工程沿线治区Ⅱ级)、斑头雁(自治区Ⅱ野生动物主要为高原常见种,如喜马拉雅旱獭、斑级)、喜马拉雅旱獭、鼠兔等。 头雁、赤麻鸭、藏原羚、鼠兔等为主。 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项目处于藏北寒冷半湿润半干旱高原冻融侵蚀、风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蚀区(IV)和藏西北寒冻干旱高原冻融侵蚀、风蚀水土资源 公告》,工程沿线处于水土流失区(VI),扰动损坏原地貌、土地和植被面积预防保护区。 192.29hm2。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农牧草场。 3.2 生态影响及措施

①公路工程建设将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影响行为主要表现于工程永久性占地和临时占地(砂石料场、取土场、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布设及其施工活动,将会对工程所在区域内植被、野生动物、土壤等环境产生影响;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的干扰破坏,将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问题。

主要环保措施:工程建设中首先应当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对于K0+000~K40+900、K65+000~K77+100段路基主要以填方形式为主,两侧拓宽,局部裁变取直,该段植被以紫花针茅、沙生针茅、固沙草草原为主为主,由于该段沿线表层土主要以砾石土为主,土壤层稀薄,所以本次环评不建议对该段表土进行剥离。对于K40+900~K65+000、K77+100~终点段路基主要占压土地类型为紫花针茅、沙生针茅草原和小嵩草草甸,路基施工前应对具备剥离草皮条件的草皮进行剥离(预计剥离表土19.28hm2),剥离的草皮每隔500m集中堆积在路基两侧,堆放高度控制在0.5~0.6m(即最大堆约堆

5

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放三层的剥离草皮),并在施工期对于临时堆放的草皮需定期进行洒水等养护工作,以利于后期草皮回覆后成活率,待施工结束后回填路基边坡或附近料场,以保护沿线生态,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管理,加强对公路排水沟到公路界碑的植被保护。

②全线路基需挖方12.1万m3,填方160.4万m3,利用12.1万m3,借方148.3万m3。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共设取土场8处,石料场6处,砂砾料场9处;经环评调整后设置取土场5处,石料场1处,砂砾料场4处,经环评调整后,设置取土场5处,石料场1处,砂砾料场4处。料场施工将会对植被、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环保措施:工程取土应遵循分段集中取土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行为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范围,运输车辆应在便道范围内行驶,严禁下道行驶和随意扩大碾压范围,以保护取土场周围的草原和草甸植被。取土严禁浅挖宽取的方式取土,取土坑的形状应规则,取土过程中要做好开边坡的整修和排水处理,不得任意挖取。施工前应先剥离表土或草皮,做好养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回填料场。

经与设计单位沟通后,建议取消K74+000处砂料场。料场在取料过程中首先应当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加强施工管理,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其次应当重视对地表土壤的保护并辅助人工植被恢复措施,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对于K64+900处石料场,应尽量开采裸露的基岩,减少山体表层植被的破坏;并且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在背对工程的一侧开采,减缓石料场开采对周围整体景观的影响。对于河道取砂的砂料场,采砂作业时应考虑浅取,开挖深度不宜过深,施工完毕后,及时平整场地,削缓边坡,避免影响河道泄洪;坡地取砂的砂料场在施工前应将有植被覆盖的表土或草皮进行剥离,并养护好,施工完毕后,及时平整场地,并回填、回覆剥离的表土和草皮,削缓边坡,促使场地植被和景观恢复。

③施工期大量施工机械、人员活动和料场开采可能会惊吓、干扰路域附近野生动物的活动,但待施工完毕后,其影响将会消失,恢复到原有状况。

主要环保措施:在公路施工期间,加强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管理,禁止追赶、捕杀、猎食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等行为;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不侵扰野生动物正常的繁衍生息;严禁在沿线河流内捕鱼。路基边坡为土质边坡,一般路基填方边坡采用1:1.5~1.3,挖方路段过坡采用1.0.5~1.25,基本可满

6

西藏省道206线洞措至特荣海段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足沿线大型有蹄类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通行,对野生动物的阻隔作用总体并不明显。建议在K10、K45、K80设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警示牌,提醒过往司乘人员减速慢行,加强对项目沿线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的保护。 3.3 环境空气影响及措施

施工阶段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扬尘与沥青烟尘污染。施工场地下风向扬尘的影响范围基本在200m以内。本工程共设置预制场和拌合站等施工场地6处,预制场和沥青拌和站的下风向300m和上风向100m范围内没有敏感点。根据类比分析结果,施工期沥青烟气排放浓度可以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经类比分析公路营运期沿线的环境空气质量不会超标。

主要环保措施有:施工阶段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扬尘与沥青烟尘污染。施工拌合站与居民区距离应大于300m,拌合站加强劳动保护。粉状材料禁止散装运输,避免运输途中扬尘、散落。筑路材料堆放地点选在居民点的下风向,距离在100m以上,堆放时应采取防风防雨措施,遇恶劣天气加篷覆盖。出入料场的道路、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道路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

营运期养护工区采用电采暖。 3.4 声环境影响及措施

①施工期:

本项目环保目标距路较近,施工机械噪声周围环保目标有一定影响。高噪声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昼间77m、夜间456m处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

主要环保措施: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分时施工,同时做好现场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禁止夜间施工。

②营运期:

通过噪声预测,各敏感点在营运近、中、远期均能满足相应标准。 主要环保措施:距离公路中心线20m以外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55dB、夜间45dB要求,因此确定20m为噪声控制距离,在此范围内首排不宜新建居民区等噪声敏感建筑,在噪声防护距离范围内,可规划建设仓储、工业等其

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