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田文,即孟尝君)倦於事,愦于忧,而性儒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齐策.四》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二人称代词

(1)作主语、宾语、定语:“女(汝)、尔、若”等。 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 .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国语·勾践灭吴》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起义》 .

吾语若。《庄子·人间世》 .

(2)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也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而、乃”等。 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

(3)尊称(包括称字、官爵等)。 例:子将若何?《左传·晏婴论季世》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一》 .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起义》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

东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韩愈《送孟东野序》 ..

3、第三人称代词

(1)其、之(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其”、“之”可起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其”

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例:公室将卑,其宗族先落,则公从之。《左传·晏婴论季世》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名词加“之”与后面的“其”在意义上相等。 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2)他 ①其他、别的。

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②唐代之后,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13

(3)彼:他

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 ..△第三人称作主语,古代有两种表达方法: ①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

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左传·襄公十五年》 ..②省略主语。

例: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①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人称代词代表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 例: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若皆能去归矣!《史记·西门豹治邺》 .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

②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可以加“辈”、“属”、“曹”等字,表示不止一个人。 例:吾辈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吾何以传女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

总的来看,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的少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二是谦称和尊称较多,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1、近指:此、是、斯、兹等。

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

此谁也?《战国策·齐策四》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

是梁史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挹彼注兹。《诗经·大雅·泂酌》 .2、远指 ①指代性强:彼

例: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论语·宪问》 ..②指代性弱:夫(不必翻译) 例:食夫稻,衣夫锦。《论语·阳货》 ..

14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庄子·大宗师》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 .

3、泛指:作定语或宾语:之。

例: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 .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特指:作定语,其,译为“那个、那种”。

例: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史记·西门豹治邺》 .5、作定语:若。作谓语:然、尔,译为“如此、这样、那样”。 例: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

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战国策·齐策六》 .

河东凶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劝学》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鄧禹传》 .6、焉

①指示代词,指代范围或方面,常与人物或处所有关,译为“于是”。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许行》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 .

△“焉”字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后,“之”字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后。同一动词,加“焉”和

加“之”意义也不同。

例:君何惧焉。《左传·襄公十八年》 . 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②语气词,以引起人的注意。

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荀子·劝学》 .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7、诸 ①之于

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

15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②之乎

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 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庄子·应帝王》 .(三)疑问代词

1、指人:谁、孰(禅母)。

(1)谁: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 (2)孰:

①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作宾语。 例: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 .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指人时,也可以不表示选择。 例: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 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 .③指事物时,表选择。

例: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

天下之大孰为大?《墨子·兼爱下》 .

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

④凝固形式:孰与,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译为“何如”。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2、指事物:何、胡、曷、奚(匣母)。

(1)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译为“什么”、“为什么”、“怎么”。 例: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荀子·天论》 .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 .弟子何久也?《史记·西门豹治邺》 .(2)胡

①作状语,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②作宾语,见于“胡为”,译为“为什么”。 例: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3)曷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