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药物学总论练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1篇 药物学总论练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总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药效学和药动学2.药物和药理学3.生物利用度

4.效能和效价5.首剂现象和首过消除 6. 耐药性和抗药性

7.成瘾性和习惯性 8.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9.恒量消除和恒比消除 10.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11.受体兴奋剂和受体激动剂

12. 半衰期和稳态血药浓度13.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4. 药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 15. 副作用、毒性反应和变态反应. 二、判断题

1. 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药理活性均消失。

2. 弱酸性药在酸性尿中呈非解离型,易被重吸收,排泄减少。 3. LD50 /ED50 称为治疗指数,此值越大药物越安全。 4. 毒性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剂量不足。

5.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是可以预知的。 6. 任何途径给药,均需通过吸收过程才能进入血液循环。 7.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变大,药理活性增强。

8. 药物不仅能影响机体的机能活动,而且能使机体产生新的功能。 9. 副作用与治疗作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0. 某些药物久用效减,必须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效称习惯性。 11. 病人长期用药,停药后有继续用药的欲望,称之为成瘾性。 12. 当病人发生过敏反应时,可以减少剂量以减轻其过敏症状。 13. 肝脏催化药物代谢的酶,称为肝药酶。 14. 水溶性药物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15. 药物激动受体的结果均是使效应器的功能增强。

16.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17. 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其作用就彻底消除了。 18. 大多数药物以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

19. 常用量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是安全有效的治疗剂量。 20.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可加速其转运到组织中去。 21. 毒性反应主要是因剂量太大或疗程过长所致。

22. 对某药有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当再次用该药时,可减少剂量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3. 弱酸性药物急性中毒时,可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24.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原因的,称为对症治疗。

25.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相关因素的一门科学。 26. 药物的副作用多因剂量过大而引起。

27. 药物的过敏反应不仅与用药的剂量有关,而且与用药的时间有关。 28. 能使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加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29.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的血浆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30.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主要是简单扩散。

31. 由于药物的半衰期各有不同,因此,每日三次的给药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药物。 32. 舌下给药由于有首过消除,故给药剂量较大。 33. 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剂量为安全范围。

3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分子变大,药理活性增强。

35. 各种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吸收最快,故作用最快。 三、填空题:

1. 填入常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类型 发生时的剂量 对机体的危害 预知性 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副作用 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 2.影响药物分布的特殊屏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药物消除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 、 。 5.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 ,排泄的主要部位在 。 6.时量关系曲线可分为 、 、 三期。 7.衡量药物安全性大小的常用指标有 、 。 8.衡量药物强弱的常用指标有 、 。

9.按照药物是否吸收入血,可将药物作用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药物的三致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属于____________毒性反应。 11.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和 。 12.药物局部刺激性的表现及处理原则:

给药途径 表现 处理原则

口服 ; 皮下注射 ; 肌内注射 ; 静脉注射 。 四、问答题:

1.什么叫治疗指数?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2.pH是如何影响弱酸或弱碱药物跨膜转运的? 3.什么叫半衰期?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4.药物的局部刺激性有哪些表现,临床怎样处理? 5.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其特点如何? 五、选择题:

1.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A 吸收 B 分布 C 代谢 D 排泄 E 以上都是

2. 当重复多次使用某种药物,患者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A抗药性 B习惯性 C依赖性 D成瘾性 E耐受性 3. 产生副作用的药物剂量是:

A极量 B治疗量 C小于治疗量D最小中毒量E以上均不是 4. 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有亲和力,有较弱内在活性 D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E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5. 不能避开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B直肠给药 C口服给药D静脉给药 E吸入法给药 6.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

A 残留期B 血浆半衰期C 潜伏期 D 持续期 E 高峰期 7. 过敏反应发生在以下哪种剂量:

A 治疗量B大剂量C 小剂量D 极量 E 剂量无关 8.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药物容易脂溶扩散?

A 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B 弱碱性药在酸性环境中 C 弱酸性药在性环境中 D 离子型药在酸性环境中E 离子型药在碱性环境中 9. 成瘾性是指病人:

A 对药物有精神依赖性B 对药物不敏感 C 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D 对药物敏感性增加 E 用药后出现特异症状

10.在重复恒量,按半衰期间隔给药时,为尽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 A 首次剂量加倍B 每次剂量加倍C 连续恒速静脉注射 D 缩短给药间隔 E 以上均不行

11. 下列哪个参数可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A 最小有效量B 治疗指数 C 极量 D 半数致死量E 半数有效量 12. 一个药物的半衰期是4小时,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是 A 4-8小时B 16-20小时C 24-48小时 D 12-24小时 E立即达到 13. 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是:

A 副作用B 毒性反应C 后遗效应D 变态反应E 高敏性 14. 下列对选择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选择性是相对的 B.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C.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D.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E. 大多数药物均有各自的选择作用

15.药物常用量的范围是

A最小中毒量以下B不超过极量 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 D比最小有效量大些,比极量小些 E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 16. 选择作用是指药物:

A 对所接触的器官和组织产生作用 B 作用在某一器官而显效在另一器官C 对某些器官组织呈现较突出的作用 D 对各种组织器官都呈现相同的作用 E 只影响某一器官或组织 17. 配伍用药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B 增强药物的疗效 C 减慢药物的消除速度D使疗效提高不良反应降低 E 减少给药次数 18. 药物的两重性是指:

A 防治作用和副作用 B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C 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D 防治作用和毒性反应 E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9.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是:

A 简单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膜孔扩散 E 以上均不是 20.药物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A 口腔 B 食道 C 胃 D 小肠 E 大肠 21.大多数药物的服用时间应在

A 饭前 B 饭时 C 饭后 D 睡前 E 什么时间均可 22.大多数药物经肝脏代谢后,其活性:

A 不变 B 降低或丧失 C 增强 D 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 E 以上均可 23.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在

A 肝脏 B 消化道 C 肾脏 D 呼吸道 E 胆道 24.药物排泄的主要部位在

A 肝脏 B 消化道 C 肾脏 D 呼吸道 E 胆道 25.根据药物是否吸收入血,药物作用可分为

A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C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D 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 E 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26.下列那种给药方法吸收最快:

A 皮下注射 B 吸入给药 C 肌肉注射 D 口服 E 直肠给药 27.药物的首过消除主要发生在

A 舌下给药 B 口服给药 C 肌肉注射 D 直肠给药 E 吸入给药 28.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减退,其用药剂量应为成人的 A 1/2 B 1/3 C 2/3 D 3/4 E 4/5

29.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称为: A 生药 B 药物 C 制剂 D 剂型 E 剧药 30. 使机体功能活动增强的药物作用称为

A 苏醒作用 B 兴奋作用 C 镇静作用 D 局部作用 E 抑制作用 31.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原理的科学称为:

A 药理学 B 药效学 C 药动学 D 药物学 E 药剂学 32.治疗目的是改善症状的,称为

A 对因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化学治疗 D 全身治疗 E 局部治疗 33.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时,则药物作用: A.生效快,作用时间短 B.生效快,作用时间长 C.生效慢,作用时间长 D.生效慢,作用时间短 E.以上都不是

34. 病人应用一种催眠药100mg入睡,体内剩下6.25mg时清醒,共睡4小时,该药的半衰期为:

A.4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1小时 E.5小时 35. 决定给药次数的主要依据为:

A.坪值 B.T1/2 C.显效速度 D.排泄快慢 E.给药途径 36. 药物被吸收入血后所出现的作用称为:

A.后遗作用 B.选择作用 C.吸收作用 D.局部作用 E.以上都不是

37. 药物过敏反应与下列哪项有关?

A.药物剂量 B.药物毒性 C.年龄 D.体质特异 E.疗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见教材) 二、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三、填空题:

1. 类型 发生时的剂量 对机体的危害 预知性 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副作用 治疗剂量 不大 可以 继续用药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 较大 可以 减量或停药 过敏反应 与剂量无关 可大可小 不可以 立即停药 2.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3. 恒比消除 恒量消除

4.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5. 肝脏 肾脏

6. 潜伏期 持续期 残留期 7.治疗指数 安全范围 8. 效价 效能

9.局部作用 吸收作用 10.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效学 药动学

12.给药途径 表现 处理原则

口服 胃肠反应 肠溶片(胶囊)、饭后服。

皮下注射 局部疼痛明显 一般不采用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局部疼痛 一般不采用或者深部肌注 静脉注射 静脉炎 药物充分稀释后缓慢注射 四 问答题(见教材和填空题答案) 五 选择题

1.E;2.E;3.B;4.E;5.C;6.B;7.E;8.A;9.C;10.A;11.B;12.B;13.B;14.B;15.D;16.C;17.D;18.E;19.A;20.D;21.C;22.B;23.A;24.C;25.B;26.B;27.B;28.D;29.B;30.B;31.A;32.B;33.C;34.D;35.B;36.C;37.D。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