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发酵工程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微生物工程可分为 发酵 和 提纯 两部分,其中以发酵 为主。 化学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本质区别在于 化学工程利用非生物催化剂,发酵工程利用生物催化剂---酶 。 二、判断:

发酵产品是经微生物厌氧生物氧化过程获得的。 错 三、课后思考题:

1、发酵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把底物(有机物)转化成中间产物,从而获得某种工业产品。(工业上定义、广义、有氧无氧均可) 2、发酵流程:

3、比拟放大的基本过程 : 斜面菌种-摇瓶试验(培养基、 温度、 起始pH值、 需氧量、 发酵时间)-小型发酵罐-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 4、发酵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时期

2)纯培养技术建立 (第一个转折期)

3)通气搅拌的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二个转折期)

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三个转折期) 5)发酵动力学、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第四个转折期) 6)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第五个转折期) 5、微生物工业发展趋势 1)、几个转变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自然发酵→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代谢控制发酵→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如工程菌) 2)、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相结合 3)、大型、连续化、自动化发酵

发酵罐的容量可达500t,常用的也达20-30t。 4)、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

1

微生物潜力进一步挖掘,新菌株、新产品层出不穷。 5)、原料范围不断扩大

石油、植物淀粉、天然气、空气、纤维素、木质素等 6、举例说明微生物工业的范围 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

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 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

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 有机酸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 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 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

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 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 名贵医药产品发酵工业(干扰素、白介素等) 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 微生物治金工业(微生物探矿、治金、石油脱硫等) 第二章 发酵基础知识

1、写出生产以下产品的主要菌种: 啤酒(啤酒酵母)、黄酒(霉菌(根霉、曲霉)、酵母菌、细菌)、味精(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柠檬酸(黑曲霉)、食醋(霉菌、酵母菌、醋酸菌)、酸奶(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

2、发酵工艺控制中,主要应监控 温度 、 pH值 、 溶解氧 、 泡沫、氧化还原电位等。

3、概念:单菌发酵: 现代发酵工业中最常见,传统发酵工业中很难实现。 混合菌发酵: 自然发酵 和人工接种发酵

液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流动状态,如啤酒发酵、柠檬酸发酵等。

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不流动状态。如固态酱油发酵、米醋发酵、大曲酒(白酒)发酵等。 半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半流动状态,如黄酒发酵、传统稀醪酱油发酵等。 4、发酵产品主要类型

微生物菌体 、代谢产物 、 酶

5、如何理解: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 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传统工艺中,发酵原料是一种选择培养基。 传统工艺就是利用这种选择作用,把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发酵基质上进行选择富集培养,这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结果可生产出有特殊风味的食品。

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在使用纯种发酵剂前,我们必须对原料进行灭菌,以防止其他杂菌对发酵的干扰。

6、发酵产品主要有哪些附加值

1)发酵有利于食品保藏 食品发酵后,改变了食品的渗透压、酸度、水的活性等,从而抑制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食品保藏。

2)发酵产品有保健作用 有些食品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不仅能产生酸类和醇类等,还能产生某些抗菌素可抑制致病菌和肠内腐败菌。

2

3)有些发酵食品还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整肠、改善便秘、降低胆固醇、增加免疫功能和抗癌等功能。

4)发酵增加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一方面,发酵通过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降解作用,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食品经过发酵后可以提高某些营养组分如蛋白质的含量,并提高其吸收率,甚至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还可以产生一些维生素。 第三章 微生物工业菌种的选育与扩大培养

1、菌种选育指按照生产要求,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利用 自然菌种筛选 、人工诱变育种 、代谢控制育种 或 基因重组定向育种 等方法得到优良菌种的工作。

2、 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有 斜面低温保藏法 、低温冰箱保藏法 、冷冻干燥保藏法、 石蜡油封保藏法 、硅胶保藏法和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等。

3、 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由于缺乏高丝氨酸脱氢酶,不能合成 高丝氨酸 ,从而走另一代谢途径,使 赖氨酸 大量积累。 4、三级发酵流程

斜面菌种→一级种子摇瓶培养→二级种子罐培养→三级种子罐培养→发酵罐 5、菌种发展总趋势,如何理解

发酵菌 → 氧化菌 野生菌 → 变异菌 自然选育 → 代谢控制育种 诱变育种 → 基因重组定向育种 6、工业菌种选育的定义、方法

定义: 按照生产要求,根据微生物遗传变异理论,利用自然菌种筛选、人工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或基因重组定向育种等方法得到优良菌种的工作。

方法:自然选育、生产育种、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诱变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重组定向育种

7、工业菌种衰退的定义、防止方法

定义:指菌种整体在多次接种传代过程中逐渐造成生产能力降低,表现为发酵力(如对培养基的利用)或繁殖力(如孢子的产生)下降或发酵产物得率降低的现象。 防止方法:作好菌种保藏工作、尽可能使每次培养条件适合而一致、尽量减少传代次数 、 应使用幼龄菌培养

8、菌种复壮的概念与方法

概念:狭义:在菌种已衰退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生产性能测定等方法,从衰退群体中找出少数未衰退的个体,以恢复原有典型性状的措施。 广义:在菌种未衰退前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变个体。

方法:单细胞菌株分离法、沸水筛选法、改变培养条件法、通过宿主体复壮、诱变处理法 9、工业菌种保藏原则与方法

原则: 挑选优良纯种,最好是休眠体(如孢子、芽孢等),创造一个最有利于休眠的环境条件(如低温、干燥、缺氧、营养物质缺乏等),就可以达到菌种保藏的目的。同时,作为可行的方法,还要考虑方法的经济和简便。

方法:斜面低温保藏法、低温冰箱保藏法、石蜡油封保藏法、砂土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10、工业菌种扩大培养工艺与级数

工艺:斜面→摇瓶→种子罐→发酵罐

斜面菌种→一级种子摇瓶培养→二级种子罐培养→发酵罐 (二级) 尽量采用二级发酵 斜面菌种→一级种子摇瓶培养→二级种子罐培养→三级种子罐培养→发酵罐 (三级)

3

第四章 发酵培养基的设计

1、实验室最常用培养基是( B )

A、天然培养基 B、组合培养基 C、半组合培养基 2、一般来说,发酵培养基要求( B )

A、碳源丰富 B、氮源丰富 C、原料精细 3、在微生物工业菌种筛选中最常用的是( B),在食品或环境等微生物指标检测中常用( A ) A、鉴别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液体培养基

4、制备固体培养基时需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 1.5-2.0 % 琼脂 。 5、培养基种类

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组合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不同划分: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脱水培养基 按功能不同划分: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按培养目的不同划分:种子培养基,孢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6、发酵培养基设计的原则 “投其所好” 明确目的

☆用于培养菌体种子的培养基营养应丰富,氮源含量较高;

☆用于生产代谢产物的发酵培养基氮源一般应比种子培养基低,若代谢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要考虑是否加入特殊物质;

☆工业生产发酵培养基,应选择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原料。 7、发酵培养基设计的基本步骤

调查研究,培养基成分的确定,发酵条件的确定,补料,不断完善 8、代粮发酵主要原料

野生植物淀粉、野生植物纤维、木屑水解物、石油原料与产品(如石蜡、醋酸、乙醇等)、空气原料(碳酸气)

9、前体物质、促进剂的概念

在有些氨基酸、核苷酸、抗生素等发酵中添加一些特殊物质能获得较高的产率,它们在发酵中主要起避免反馈抑制、作为产物的前身等作用,这些特殊物质称为前体物质。 在氨基酸、抗生素和酶制剂发酵过程中,可以在发酵培养基中加进某些对发酵起一定促进作用的物质,称为促进剂。

10、促进剂作用原理(以抗生素生产为例) 起生长因素作用 、推迟菌体自溶 、抑制了某些合成其它产物途径而使之向所需产物途径转化 、降低了产生菌的呼吸 、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改善通气效果 、与产物结合,防止反馈抑制

11、抗生素的用途

治疗人类各种病症(如肺结核) ,用于饲料工业的添加剂(注意用量 ),食品工业的冷藏、冷冻的保存剂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 (农用抗生素) 12、抗生素提纯主要方法

吸附法,溶媒萃取法, 离子交换法,沉淀法 13、新抗生素生产工业化途径

抗生素生产菌株的分离及筛选 → 抗生性药理试验→ 生成新抗生素的确证→ 工业化阶段 第五章 发酵培养基的制备

1、淀粉水解糖制备中,酸酶结合法可分为酸酶法与酶酸法,对于杂质较多原料,宜采用 法,对于颗粒较坚硬原料,宜采用 酶解法 法,在工业生产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较多选择 酸酶结合 法。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