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山东省日照市莒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老人引杨氏入山(带领)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鸡犬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 ...C.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 子来或迟,则封穴矣(如果)。 ..D.黄发垂髫(老人) 迫暮(接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卷石以为底 ..C.不可取食于人耳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甲】文渲染桃林之美,既渲染了神秘色彩,又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做了铺垫。

C.【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D.【甲】【乙】两文都是以人物的游踪为线索,【甲】文段按照空间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对话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02分)

四、(共25分)

14.诗文默写。(10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 ,君子好逑。(《关雎》) (2) _____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青树翠蔓,______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 ______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5) __________ ,胡为乎泥中?(《式微》)

(6) ___________ , _______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子衿》) (7)桃花源人与最初躲进桃花源并与世隔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8)《核舟记》中引自苏轼《赤壁赋》的是 _____ , _____ 。 (9)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 , ______ 。 (10)请默写出既有“风”又有“雨”的一句诗: , 。 15.名著阅读填空。(10分)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写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 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 _______ )的家信100多封。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____ 是第一位的。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 _____ ,做事要 _____ ,礼仪要 _____ ,与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 ______ ,做一个 “ ______ 、 _______ ”。(8分)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2分)

16.综合性学习。(5分)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以“古诗苑漫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写出你为“分门别类辑古诗”确定的两个专题(“风”“雨”除外)。(2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里要进行“声情并茂唱古诗”的活动,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则活动的开场词。(3分)

五、(共27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8题。(5分)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这首诗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1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8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

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

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翼乎临于溪右

20.【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14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⑨⑩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