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古建筑-屋顶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图解]中国古建筑-屋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鸱尾

南北朝时期及其之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式的新样式。郦道元在《水经注—温泉》中就有“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鸱尾,原是一种鹞鹰。看来,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而来,但还有一些朱雀的影子。

鸱吻

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又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民居建筑上的鳌鱼

从设置的位置上来看,民居建筑中的鳌鱼与官式建筑中的吻是同一种建筑构件。因此,鳌鱼的发展与吻是一样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吻在某一阶段时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这么说:吻这种构件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名称,鳌鱼即是其中之一。据《事物纪原》引《青箱杂纪》称:“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则降雨。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大庆胜之法;起建昌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看来,这种设于屋脊上的鸱鱼装饰,应当就是我们现在在某些民居等建筑中能看到的鳌鱼。

古代殿堂屋脊上的神兽

在古代建筑的屋脊上,除了正脊两端的吻之外,还有很多走兽类的装饰,因为它们的形象都非凡间可见,所以也称为“神兽”。它们的位置在垂脊或戗脊的脊端。神兽的形态都很特别、非常有意思,不过他们的排列和所用数量是很讲究的。在宫殿上所用神兽的数量,其最高等级是十个,外加一个跨风仙人。按顺序分别是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斗牛、獬豸、行什。

故宫殿脊上的神兽

关于建筑上神兽的使用,清朝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例如乾清宫,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寝宫,在脊上就排列有九个走兽,按例是最高等级。但太和殿的地位显然比乾清宫更为显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设了一只神兽——行什,它是能飞的猴子,可以通风报信。而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较乾清宫又低一级,所以只有七个小兽。

故宫宫殿脊上的神兽,在色彩与材质上均与殿的屋瓦一致,和谐统一。它们立于脊上,除了区分等级,还有重要的装饰作用,在庄严肃穆而恢弘的宫殿中增添了一道活泼、灵动、可爱的风景。

穹窿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