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如《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一曲被王国维称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再如:《鲁斋郎》中的一支曲词:

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 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格札夫妇两分离。 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 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送陪随,

那里也羊酒花红缎匹!语言本色,而且运用了生动的口语。

第二部分 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他的作品《西厢记》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活了六十岁。

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曲中说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

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二、《西厢记》故事的流传

13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

由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俗称《王西厢》)

(一)唐宋时代的“西厢”故事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在丫环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并污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想,而且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是“善补过”。

由于小说描写委婉曲折,使得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故事中说教气息,于是一些作家开始新的创作,北宋诗人毛滂和词人秦观都写过这个故事,秦观写到崔张二人幽会,毛滂写到幽会后张生离去,莺莺苦苦相思,他们都否定了张生“善补过”的说法并批判了张生的负义行为,但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内容上都没有增加新的东西,此外还有其他作品问世。

(二)金代的“西厢”故事:《董西厢》

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则标志着崔张故事的流传演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董西厢》是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称谓,和明清考中乡试头名的称呼不同)。

《董西厢》比起《莺莺传》有下列进步:

(1)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结局进行了改造。《董西厢》以莺莺与张生的相爱、私奔以至美满团圆代替了《莺莺传》中悲剧性结局,从而彻底改变了主题思想。

(2)开始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

《董西相》改变了《莺莺传》中以崔张性格冲突为主要矛盾的作法,把《莺》中无足轻重的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写成崔张的共同对立面,加强了老夫人的性格刻画,并增加了《莺》中没有的身心都丑陋的郑恒,成为老夫人的帮凶。

(三)、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西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格更鲜明。原加于张生身

14

上的轻浮和许多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删去了,增强了人物性格。改变了《董西厢》中法聪地位重于红娘的模式,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从而使描写崔张爱情的笔墨更集中。此外,莺莺的叛逆性格也更加鲜明,对爱情的追求也更自觉更大胆。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而《王》中两人有重爱情、轻功名的共同思想基础。《董》的主题,是基于张生乃尚书之子,莺莺乃相国之女,得出“才子”配“佳人”的主题,而《王》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高唱的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显然,主题更深化,更带有普遍意义。

三、《西厢记》分析 (一)《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1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及人物形象

《西厢记》主要思想意义在于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一主题,在剧中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方,通过冲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

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孙

15

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 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2) 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3) 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其形象的特征在于: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面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对待张生不公平。“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