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 河流与湖泊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地理 河流与湖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考试题赏析】

例题1: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08文综北京卷)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解析】本题是综合考查中国地理地形、水文、气候的典型的高考试题。做题要读经纬网,确定空间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方向、朝向、地形位置、河流位置等等,然后根据当地地形、水文、气候状况回答并分析原因。同时要根据试题要求,准确的描述地理事物。从本题可以看出,只要思维清楚,知识扎实,掌握一些答题的技巧,就会取得优异成绩。 【答案】(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例题2: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9-11题。(09辽宁、宁夏文综试卷)

9.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A 湖滩面积大,水浅 B 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 湖区少有大舞,能见度好 D 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0.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A 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 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 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 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11.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 围湖造田

C 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 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取信息迁移思考的能力。

(9)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纬度地、气候适宜,适于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气候的影响)

(10)“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水文变化) (11)“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答案】9.A 10.C 11.B

例题3:图l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读图1,完成2~4题。(09海南高考文综卷)

2.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 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 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3.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降水量少 B.入库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为防洪放水腾出库容 4.该水库可能位于

A.太行山地 B.秦岭山地 C.江苏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布区域定位能力。关联考点:水位变化的原因分析;水文特点、气候降水。

(2)a图中各月入库水量,3-7月持续增加,8-3月逐渐减少,入库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A选项中“持续增加”的描述是错误的,1-3呈下降趋势。B图中各月份均水位变化:5-9月持续增加,10-5月持续降低,其中5月水位最低,9月最高。B选项夏秋季节入库水量并无降低趋势;D选项中入库水量、月均水位并非是一个不变的渐增或渐减过程。

(3)水库水位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入流水量减少,也可能是出水量增加;由a、b图示可知,5月份在入流水量递增的情况下(即气候特点变化不大,降水、蒸发变化不大),仍出现低水位,则需分析可行的出水原因,如:灌溉、腾挪库容等。

(4)分析其可能的大气降水作为该水库水补给形式,推敲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且水库有行洪、泄洪、分洪需求,进而可筛选甄别出正确选项。 【答案】1.C 2.D 3.C

例题4: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5,完成16~18题。(09海南高考文综卷)

16.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7.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18.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地平(海拔在20m~40m之间),因此,可筛选选项,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17)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防洪、防涝是其重中之重。 (18)由(16)题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答案】1.A 2.A 3.B

例题5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读图2,完成4~5题。(2010年文综全国卷Ⅱ)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逐一对应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出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流动式下降 【解析】本题组典型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变化的试题。

第4题应该用排除法来解决;A:通过观察图2发现输沙量和径流量并不是同步的,在1958年输沙量高而径流量低;B:85年之后它们两者的变化趋势并不是完全相反的,在97年左右就是一致的;C:变化率是是看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值,从这点来看输沙量变化率是高于径流量的;D:选取1950-1960这一时

间段便可发现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出量年份并不是一一对应。

第5题,从图像来看1984年以来看输沙量的变化趋势是最明显的,越来越少,这应该是人为的原因导致的,比如水土保持工作等,说明了河流的含沙量变化与植被有关;而径流量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看不出地质灾害的变化,水资源总量也没有大的变化。

【巩固练习题】

(一)中国的河流、湖泊概况

图21 我国的内、外流区域图

训练一:我国外流河中,流入太平洋的主要有:A B C

D E F G ;流入印度洋的主要有H I ;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是J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K 。

训练二: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 地区,其中L

M N O P ;咸水湖主要分布在 西北内陆地区,其中Q R 。

由上可见,河流的各项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填入下表) 水文特征 流量 水位季节变化 汛期 流量 水位季节变化 水位年际变化 影响因素 河流的补给 河流的补给 河流的补给 水文特征 含沙量 冰期 影响因素 植被、地形、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 训练四:根据图21分析我国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补给来源 不同河段水量变化 训练五:选择题

1、 在我国河流的中,最终分别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是:( ) A 金沙江、怒江、额尔齐斯河 B 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C 黄河、澜仓江、额尔齐斯河 D澜仓江、怒江、额尔齐斯河 2、 下列有关湖泊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根据湖泊所在的流域特点,可将湖泊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

B 内流湖在内流区,全都是咸水湖;外流湖在外流区,属于淡水湖 C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区 D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

3、 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原因是:( ) A 都受夏季风影响,西部还受夏季增温的影响 B都受夏季风影响

C 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 夏季普遍高温,降水较多

4、 我国总量或总值居世界第六位的自然资源是:( ) A 河流年径流量和森林总面积

B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总量和森林总面积 C 河流年径流量和耕地总面积 D 森林总面积和耕地总面积

5、 关于京杭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B 有北向南经京、冀、鲁、苏、浙

C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水系 D 目前,只有长江以南可以通航

【作业】《三维设计》P112---113 《图说天下》P17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