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重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难点)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重点)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基础梳理 1. 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誓言(shì) 胸膛(táng) 山涧(jiàn) ...高粱(liáng) 缠绕(chán) 埋葬(zàng) ...蚱蜢(zhà měnɡ)挚痛(zhì)嗥鸣(háo) ....斑斓(lán)谰语(lán)亘古(gèn)默契(qì) .....镐头(gǎo)辘辘(lù)污秽(huì) ...

(2)理解词义

1.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2.仰望: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4.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5.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6.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7.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8.亘古:远古。 9.喷涌:(液体)迅速地往外冒。

10.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11.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2.田垄: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13.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 2.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3.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有改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关外的东北人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6.文章一共写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其大致内容。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牺牲! 文本探究

1.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用 “泛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谰语、狂风等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红熟的浆液”,从表层看,这是写实,指大地的深层涌动着的沸腾的岩浆,

深层的含义指作者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5.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7.课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之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之异: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大了信息容量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强烈。它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1、列举故乡物产: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赞美、怀恋

2、抒写故乡春、秋:美丽富饶 怀恋、忧伤

拓展延伸

关于故乡的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唐)李商隐《滞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陆游《示儿》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 课后作业

1、你的家乡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家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 2、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反思

首先,课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一节散文欣赏课,在注重学生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能力的同时,重视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朗读时,配上相关的音乐,注意语速、语感。感悟作者的感情脉搏,又加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感悟。其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授课时先创设情境,生动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同时用诗化的语言渲染情境,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发现交流中,突破课文的难点,学会赏析课文。再次,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扮演导演的角色。即在授课过程中能很自然地将学生推到演员的位置上,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引导,配乐朗诵,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理解课文,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内涵。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