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 ) 木杮( ) 臆断( )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湮于沙下( ) 啮沙为坎穴( )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河干:__________________。(2)设帐:__________________。 (3)尔辈:__________________。(4)木杮:__________________。 (5)河兵: _________________。 (6)河兵: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1)求二石兽于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 是 朝人。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感悟理解句子

例题1:怎样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点睛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作者一般通过议论的句子指出。本文就是通过结尾的议论句揭示中心的。

答案:这句画龙点睛的议论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点拨:从议论句的作用上来回答。

探究点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例题2:试分析比较文中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结合人物的言行,如“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讲学家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等分析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答案: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稳重又自信。

点拨:结合文中句子来分析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积累词语:

(1)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 ) (2)二石兽并沉焉(并: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 (4)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 (5)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 (6)湮于沙下(湮:_________) (7)不亦颠乎(颠:_________) (8)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 (9)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_________) (10)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4.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6.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当堂达标训练

(一)基础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2)阅十余岁( ) (3)求二石兽于水中( ) (4)竟不可得( ) (5)凡河中失石( ) (6)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2.写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字的古义与今义。 (1)是非木柿

是: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 但矢其一

但: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____ (2) 是非木杮 是:_______________

(3)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_____________ (4)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项( ) (1)如:如是再啮 如其言

(2)其:其反击之力 不知其二者多矣 (3)之:沿河求之

当求之于上流 (4)为:以为顺流下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能力通

(一)能力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注】①芦菔根:萝卜,蔬菜名。②箕:簸箕。 ③臼:春米的石臼。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 ②尔时大臣受王敕已( ) ③象为何类?( ) ④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 11.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