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二章_神经系统(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2、偏心 杯口状 脊髓受压移位 13、梳齿状 受压变平 移位较轻

14、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神经源性肿瘤 脊膜瘤 转移瘤 15、髓内肿瘤 髓外硬膜内肿瘤 硬膜外肿瘤

五、名词解释

1、是将有机碘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分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了解肿瘤的供血等。 2、是由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直径为10mm~15mm以内,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3、脑梗死发病2周~3周左右时,梗死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高而呈等密度,称之为“模糊效应”。

4、局限于蝶鞍内直径小于1cm的腺瘤为垂体微腺瘤。

5、由于四脑室出口以下正常脑脊液循环受阻或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

6、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加速性旋转暴力时因剪切伤造成脑实质撕裂,是一种严重的致命伤。

7、脑膜瘤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边界清楚。MRI增强后肿瘤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亦强化似尾,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

8、部分血栓动脉瘤CT检查时,若血栓位于血管腔内的周边,增强扫描动脉瘤中心的瘤腔 和外层囊壁均有强化,形成中心高密度和外围高密度环,中间隔以等密度带。

9、是继发性神经组织以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病因不明,以侧脑室周围髓质和半卵圆中心多发性硬化斑为主。多表现为多灶性脑脊髓损害症状,病程缓解与发作交替且进行性加重。

10、即动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脑血管发育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 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11、通过腰椎穿刺将对比剂注入椎管内,透视下观察对比剂在椎管内的充盈和流通情况,以 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蛛网膜粘连等。

12、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 临床表现 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神经元性运动障碍。

13、即脊髓造影CT,多与脊髓造影配合使用,一般在脊髓造影后1~2小时内进行CT扫描。

六、问答题

1、①特征性改变为瘤体内有大而不规则性钙化斑。②肿瘤多为稍低密度,也可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③少数可有囊变或出血。④无或轻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轻。⑤增强扫描多为均匀性轻度强化,少数为环形增强,恶性程度高者强化明显。

2、①以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多灶性异常信号为主,矢状面上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②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和水抑制像均呈高信号;③多无占位效应;④增强后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激素治疗后或慢性期则无强化。

3、病理:头部受外力作用紧靠颅骨内板的动脉或较大静脉窦破裂,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而形成,由于内板与硬膜粘连紧密,血肿范围多局限。CT特点:①颅骨内板下方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区,CT值40HU~100HU,边界清楚锐利;②范围局限,一般不跨颅缝;③占位征象较硬膜下血肿轻;④骨窗显示局部颅骨骨折;⑤开放性骨折血肿内可见低密度气体形。

4、①垂体增大,高度≥8mm;②垂体上缘膨胀,正常为凹面;③垂体柄向对侧移位;④瘤体偏于一侧呈T1 WI局限性低信号,T2 WI高信号。Gd-DTPA增强检查,早期病灶呈充盈缺损,低于正常垂体,延迟病灶强化,高于正常垂体。

5、①发生部位:常见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嵴。②密度: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圆形或半月形,边界清楚、光滑;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③以广基底与颅骨内板或脑膜相连。④骨改变: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⑤占位表现:中线移位等。

6、①多发生在中年以上,有原发肿瘤病史;②多位于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多发;③平扫呈等低密度病灶;④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环内低密度为坏死液化区,环壁不规则,厚薄不均一;⑤病灶周边常见大片指状水肿。

7、依肿瘤细胞的成熟程度,星形细胞瘤分为Ⅰ~Ⅳ级。Ⅰ级为良性,与脑实质分界较清。CT表现为:①脑实质内低密度病灶,与脑实质分界较清;②占位表现较轻;③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Ⅱ级为良恶性之间,Ⅲ~Ⅳ级恶性程度较高,呈浸润性生长,与脑实质分界不清,易发生液化坏死。CT表现:①脑实质内不均匀低密度区,与脑实质分界不清,不规则;②增强后呈斑片状或明显环形强化,环壁厚薄不均,有时可见壁结节;③占位征象及水肿明显。

8、病理特点:常由于硬膜、静脉窦撕裂出血,血液居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血液占据硬膜下潜在间隙,范围较广泛,但厚度较薄。CT表现:①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区;②范围广泛,常跨颅缝;③占位征象明显;④常合并脑挫裂伤。

9、①肿瘤位于桥脑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②平扫呈低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楚;③增强后明显强化;④骨窗内耳道呈锥形或漏斗状扩大;⑤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

10、①产伤所致的硬膜下血肿常位于顶部硬膜下或小脑天幕附近,血肿较薄,呈高密度;②

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密度增高;③侧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高密度铸型或脑室内出现高密度的液-液平面;④脑内血肿常表现为侧脑室周围或基底节区高密度;⑤硬膜外血肿由产伤引起,较少见。

11、①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②梗阻面呈偏心“杯口”状;③脊髓被推压移位。

12、髓内肿瘤常见为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MRI表现:①脊髓增粗、膨胀,范围较长;②

T1 WI呈低信号,T2 WI呈高信号,囊变时信号不均匀;③病变区蛛网膜下腔变窄或闭塞。 13、髓外硬膜内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脊膜瘤。MRI表现:①

椎管内局灶性软组织块影,范围较局限;②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肿块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狭窄;③T1 WI呈等信号,T2 WI略高于脊髓;④Gd-DTPA增强呈明呈强化;⑤相应椎间孔扩大,肿瘤可沿神经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4、硬膜外肿瘤多为转移瘤。MRI表现:①T1 WI呈低信号,T2 WI呈略高信号;②肿块界线

不规则,分叶状;③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受压移位;④邻近椎间盘多不受累。 15、①平扫表现为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CT值同脑脊液,相应脊髓外形膨大;②当

空洞与蛛网膜下腔相通时,CTM立即可见对比剂进入空洞内,若两者不相通,则延迟扫描对比剂可通过脊髓血管间隙或第四脑室的交通进入空洞;③伴发脊髓肿瘤时,脊髓不规则膨大,密度不均,空洞壁可较厚;④外伤后脊髓空洞症常呈偏心性,其内常可见分隔。

七、病例分析

1、脑膜瘤。CT表现:①双侧顶区矢状窦旁可见半球形病灶,广基底与大脑镰相连;②平扫呈一较高密度病灶,边界清楚;③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周围可见低密度的水肿区,无强化。

2、额、颞、枕、顶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①有外伤史;②额、颞、枕、顶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上纵裂蛛网膜下腔亦可见高密度影;③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左移。④右侧颞部皮下血肿,颅骨未见明显骨折。需与硬膜外血肿相鉴别,硬膜外血肿:①外伤后常合并骨折;②呈梭形或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③血肿范围局限,不跨骨缝;④占位征象较轻。

3、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是幕下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小儿后颅窝中线区。MRI表现:①小脑蚓部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欠均匀;②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常向前上方移位,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水;③肿瘤无明显坏死、出血、钙化;④增强检查后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更清晰,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肿瘤可沿脑脊液种植转移;⑤成人的髓母细胞瘤有时表现不典型。

4、左侧枕叶胶质瘤。MRI表现:①左侧枕叶见一占位性病变,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②T1 WI为混杂低信号,T2 WI为混杂高信号,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占位征象明显,左侧侧脑室受压上移,中线结构轻度向对侧偏移;③Gd-DTPA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厚壁强化。

应需与脑脓肿、脑膜瘤相鉴别:脑脓肿薄壁环形强化,内壁光滑较具特征;脑膜瘤一般强化较均匀,并可见脑膜尾征可资鉴别。

5、右侧听神经鞘瘤。MRI表现:①右侧桥小脑角区类圆形肿块,边界尚清;②T1 WI呈稍低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③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边界更清晰;④右侧内听道扩大,可见肿块部分伸入其内,增强后冠状面显示更清楚。

6、交通性脑积水。MRI表现: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沟变浅或消失,第三脑室,双侧脑室体部和第四脑室扩张,T1 WI呈明显低信号,TT2 WI呈明亮高信号,信号均匀一致,脑室旁脑白质可见轻度间质水肿,增强后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影。需与梗阻性脑积水鉴别:梗阻性脑积水,阻塞近侧脑室扩大,远侧脑室正常;当阻塞段位于第四脑室出口时鉴别困难,需要结合多轴面以及增强判断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的通畅情况。

7、右侧颞叶脑脓肿。MRI表现:①右侧颞叶占位性病变,边界尚清,可见环壁;②T1 WI为不均匀较低信号,环呈等信号,周围脑组织水肿呈低信号;T2 WI中央呈高信号,环呈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高信号;③增强后环壁呈均匀环形强化,环内壁光滑,厚薄均匀一致,中央脓液及周围水肿无强化;④占位征象明显,右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偏移。

8、垂体腺瘤。MRI表现:①垂体窝扩大,鞍内及鞍上可见实性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②T1 WI呈等信号,T2 WI为等略高信号;③增强扫描后病灶中度均匀强化,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冠状面可见“束腰征”,双侧海绵窦轻度受累。

9、T6-7水平髓外硬膜内肿瘤:考虑脊膜瘤。MRI表现:①T6-7水平椎管内局灶性软组织块影,范围较局限;②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肿块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狭窄;③病灶T1 WI呈等信号,T2 WI呈等或略高于脊髓信号;④Gd-DTPA增强呈明显较均匀强化;⑤肿瘤宽基底与脊膜相连。

10、C1—T1椎体平面髓内胶质瘤并脊髓空洞形成。MRI表现:①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以C3为中心稍向后凸;②C1-T1椎体水平脊髓均匀增粗,T1 WI呈等稍高信号,T2 WI为等高混杂信号;③增强扫描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周围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④病变上下端与脊髓分界尚清,相邻上下端脊髓中央见长T1长T2液体样信号,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相邻脊髓实质受压变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