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东莞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析当前东莞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著偏低。由于东莞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从而无论在原材料采购还是营销渠道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作为一种结果,必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大企业,企业利润水平低,给员工的薪酬待遇也低。在中小企业内部,相对于低层次的人员来说,高层次人才的工资水平偏低。长期以来,在中小企业中,为了达到一种内部的平衡,不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各层级的工资水平比较接近,形成了“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体系。这种表面上公平的分配体系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它没有考虑员工能力的高低以及为企业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这种收入分配制度下,有能力的员工和能力低的员工在物质收入上差距不明显,因此,相对于能力低、对企业贡献较小的员工来说,能力强的员工的收入显然是偏低的。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一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正如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所指出的:人们往往是通过与他人所受待遇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作为一种结果,必然是那些能力强的员工另谋高就,而能力低的员工留在企业。众所周知,人的追求不外乎两方面: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方面主要体现在收入上,而精神方面,主要体现在自身发展上。相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在中小企业中,员工的发展机会要少许多。这不仅与企业的经济实力有关,而且与管理者的观念有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高层主管往往认为培养员工花钱太多,加之担心员工会跳槽到竞争企业,不仅无法收回投资成本,而且可能会泄露技术秘密,从而不愿意培养员工。

在东莞中小制造企业中生产和技术是企业人员流失最频繁的部门,87%的企业以生产部门流失率最高,其中以生产工人的流失率最高,年流失率最高达108%。而49%人才流向首选为深圳地区,39%的人才在东莞地区同行业流动,17%的人才流向长三角。中小企业人才流失增加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企业花在新员工身上的成本往往比花在老员工身上的成本要高许多,这些成本不仅体现在员工招聘、员工基本技能的培训等直接成本上,而且还体现在员工产出上的差距等间接成本。导致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随着企业关键人才的流动,他们可能会带走企业的项目、技术与管理,甚至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高层次人才的流失给其他员工造成严重的心理冲击,使得留在企业的员工“身在曹营,心在汉”,从而破坏企业内部的稳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当前东莞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园区,降低企业成本

东莞可以借鉴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做法,在虎门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园区--保税港区。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乃至港口码头通关的各项政策和功能,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保税港区拥有港口作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交织融合的功能。长期以来,东莞自身没有形成一个集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工业园区。随着外贸成

4

本的逐渐增加,东莞依靠香港自由港的加工贸易渠道已经逐渐失去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企业,频繁往返莞港之间,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成本。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许多中小企业再投资的时候考虑搬迁也是可以理解。目前,国家在加工贸易领域政策倾斜最大的就是特殊监管园区以及加工贸易的深加工接转。东莞应该把这个机遇利用好。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并且可以在一定区域内上、中、下游自由流转,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原材料和物流成本,为濒临倒闭或计划转移的中小企业提供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双向出击,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东莞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双向出击的战略,发展两大融资渠道,即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应该有不同的发展重点。间接融资应注重扩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在东莞的各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加大贷款投入,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城市商业银行等应注重以市场为依托,对优良的中小企业予以低利率贷款支持;政策性银行则应该根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各种贷款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而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则应消除中小企业面对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方便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直接融资,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把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板上市结合进行,确保高科技中小企业从设立到成熟都有资金支持。

最后,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东莞是中小企业信用度的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而建立起一个适合东莞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由东莞市政府(包括工商、税务、质检、环保等部门)和商业银行联合组建东莞市中小企业担保中介机构,对东莞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进行风险评估和运作,这样也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三)提高薪酬待遇,留住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不仅直接来源于原材料市场以及产品市场,而且间接地来源于大企业、跨国企业对人才的猎取。人才流向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高薪的诱惑和优厚的福利待遇。因此,东莞的中小企业要想留住现有人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物质待遇,逐步缩小与大企业、外资企业在物质待遇上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东莞中小企业工资水平低,员工积蓄少。随着各种项目改革的逐步深化,需要个人承担的部分越来越多,员工难以支付日趋增多的费用,如医疗费、住房费等等。在某种程度上,东莞中小企业中的很多员工仍然处在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最低层,因此,他们对物质奖励的看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对大部分员工来说, 薪酬仍然是一种保健因素, 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 对其工作努力程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留住

5

他们,首要的就是满足其物质需求,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安心工作。提高物质待遇,不仅表现在工资待遇上,而且还表现在福利上。如改善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使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放松,以便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当前东莞的中小企业要留住人才,还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培训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总体目标达到统一。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要使企业保持活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表明,那些给员工提供学习机会的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这样的中小企业竞争力也强一些。对员工的培训,不仅包括选送外出脱产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内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学习企业管理和生产技能知识,提高员工自身素质。从而,使员工在学习外界新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相互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生命力很强,能够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四)以奖励股权的方式吸引科技人才,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在东莞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中小技术创新的主力是科技人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可以通过培养、引进而成长起来。然而,目前科技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情况依然存在。在这方面,东莞可以借鉴江苏的做法,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从相应产品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予以奖励。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对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期权或股权奖励。近日出台的江苏省《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规定,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成果转化的,其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的20%的股权;自行实施转化的,在项目盈利后3至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对中小企业而言,人才是根本,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无法吸引和稳定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发展的目的。奖励股权可以将公司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公司凝聚和吸引优秀的人才,建立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

结 语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莞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困难,也有一批企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逆势飞扬”。这些企业的成功有多方面因素,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无不长期重视自主创新。眼下,金融危机对东莞中小企业的影响程度,还是有限的。尽管很多企业家均表示了“中小企业倒闭潮未现”的

6

乐观,但从长远看,各级政府多方合力、动用更多积极举措,帮助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中迎风挺立,是应有之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重点做好解决融资难、加强财税支持、支持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和改善服务四个方面的工作。非常时期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不是见谁都救、大包大揽;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不意味着自身职能的弱化、责任意识的淡化。不救落后倒闭企业,却不排除引导、协调、指引这样的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各级地方政府的角色担当至关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对于东莞企业家来讲未必就不是一次机遇。对于大部分年轻的东莞企业来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也就十年左右,而这十几年内尤其是近几年东莞经济基本一直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期,大部分的东莞企业可能更多的是面临如何让管理跟上扩张步伐的挑战,而不是在面临市场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何来应对和防守的经验,而后者对于有着做百年老店思想的东莞企业来讲是必须面对和经历的一场考验。

参考文献

[1] 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10.45-60. [2]

7

唐东,陈珊珊.创业板市场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互动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7(5). [3] 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 [J],经济研究2008(5) [4] 宋养琰,刘肖.企业创新论[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10.52-80.

[5] 于洪波,武志.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 [6] 陈凤杰.中小企业创新[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 徐中丽.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 经济师, 2005(1) [8] 杜长义.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及解决对策[J]. 东莞中小企业, 2008(8) [9] 张萍,喻晓飞.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财会月刊,2004(11B) [10] 徐二明、孙健敏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