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出去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

2.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

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 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 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

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竞争当然不会消失。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

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

3. 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④竞争的范围不同,垄断阶段的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扩展到了国外,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外,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

?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 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初期,其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则进入了资本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后期,虽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曾对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这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这种调整对缓和其内在矛盾与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他终究不能解决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股份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私人资本变为股份公司的联合资本。这种联合资本已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跳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由于它突破了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发展日益受到的单个私人资本的限制和束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

?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

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以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一直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这之中也会发生革命,例如资产阶级革命。但与社会主义革命比较起来,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要求消除私有制,而是代之以资本主义私有制。

2. 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以

往的革命是以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代替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统治,无产阶级革命则是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

3.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没有自己

的私利,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没有矛盾和冲突。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广泛的革命。

4.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

权并不是目的,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经过一段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生产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迈向共产主义,这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远景和方向。

? 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

?

?

?

1. 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

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 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

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 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4. 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

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简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

作用,即外部矛盾。

2.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

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

简述人民群众概念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1.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它是一

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2. 从客体方面来看:第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

一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 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的矛盾。

2.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

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 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是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

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用△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I(V+△V+M/X)=II(C+△C) 2.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

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 简要说明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

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提供了客观条件;无无产阶级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 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

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 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1.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

于思维才能实现,即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 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这就要求人

们在实践中把调查和研究结合起来。调查就是收集大量的感性材料,研究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 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

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 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一

定社会制度后期所进行的改革,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