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这是早年王安石在浙江任地方官时写下的一首《登飞来峰》,我们先把这首诗一起来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全诗

师:谁能告诉我这首诗大致写了什么意思。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寄予“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哲理。(学生在初中学过此诗,能否很容易回答)

师:王安石登飞来峰有感而作诗,游褒禅山而写游记。那么在游记中他又有何感想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他的游褒禅山记。 二. 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朗读课文。

1. 文章哪几段是“记游”?哪几段是“议论”? 2. 文章中那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屏幕显示问题) 生: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对文章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能不能判断出来哪几个段落是记游,哪几个段落是议论呢。 生:文章1.2段记游,3.4段是议论。

师:于是余有叹焉。并解释“于是”的意思。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

生:“于是”对于这种情况,叹,感慨的意思。

师:好,那既然如此,“是”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或者说指代上文的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的1、2段。 三. 再读课文,游山经过

师:那我们齐声朗读文章的1。2两自然段。看一下作者记游的经过。 生:齐声朗读课文1.2段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一段写了褒禅山的哪些情况呢? 生: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了“花”“华”音谬的情况。并且详写了倒下的石碑。 师:在这几样景物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的是哪一处? 生:路旁倒下的石碑。

让学生翻译“舍”“名”等重点实词,并巩固判断句的句式。 师:接下来,迅速浏览课文第2段,并回答问题。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

生: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师:划出作者游览前洞的句子和作者游览后洞的句子。 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出游览前洞和后洞的句子。

师:后洞的特点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见,奇妙的景色都在愈深愈险处,可作者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所以作者游完后洞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就是“悔”。那我们能不能通过读的方式,来体会作者这种“悔”的心情。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这里作者悔的心情,为下文的议论做了,做了怎样的铺垫,后文的议论又写了哪些内容,我们来看文章的三四段。 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窈然”“十一”等词语 四.三读课文 游山心得

师:刚才我们找出的全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于是余有叹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作者“叹”的内容,课文的三四自然段,齐读文章的3。4两自然段,并思考问题

三.四段中分别有一句话最能表明作者的观点,请大家在课文中把这句话找出来。 (大屏幕显示问题) 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读完课文之后,我们来看刚才的问题。三、四两段中分别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呢。

生:尽吾志,可以无悔。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这两个观点分别是针对前面记游的哪个段落生发的感慨。 生:课文的第二段和第一段

师:能够看出,这篇记游文章中,记游是为议论服务的。而在这两个观点中,哪个是主要的? 生:尽吾志,可以无悔。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三段的内容,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古人“有得”的原因是什么呢?还从文中找答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让学生翻译这句话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从“世之奇伟。。”作者一共说了几层意思?我带着大家,咱们一起把这部分读一下。 老师带领学生再读这一段的重点部分。 生:从五方面阐述: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突出“志”的重要性;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说明“力”的重要性;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