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六碑风格赏析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汉隶六碑风格赏析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汉隶六碑赏析

2012-01-26 22:47:19| 分类: 书法|举报|字号 订阅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隶书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接下来以汉朝著名的六个碑文的赏析说说隶书的特点:

乙瑛碑

背景资料: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或《孔和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碑高3.6米,宽1.29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平画表现最为明显。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磔画显明突出。

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覃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枕经金石跋》)

清代梁巘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评书帖》)。乙瑛碑在汉碑中属平正规范一路,适合初学。自乙瑛入隶,左可通雄肆一路,右可通雅逸一路。《古代

碑帖鉴赏》称:《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

笔画:用笔方圆兼备,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骨肉匀适,虽然总体属方整平正一路,但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此碑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形态各异,转折处衔接工整,清晰有力。笔画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粗细统一,极有法度,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

结字:其结字笔画排列匀整,近小篆之排叠布白,没有大的松紧变化,字内空间较平均,笔画向四周均匀排布,不像《史晨碑》和《曹全碑》那样刻意突出长大的主笔画,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结体平正、布白匀称,结字宕逸相逼,而气加凝整,字亦刚健有风韵,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

章法:规矩合度,基本平直,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行气:竖行齐整,横行略有起伏,整体行文流畅,相互间不争不夺,平静有序。

气息:气度雄古典重,整体风格密丽典雅,“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