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14年高中一年级学年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荆州市2014年高中一年级学年质量检查语文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 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过秦论(节选)

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ZZ1〗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纳 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制服,控制 C.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绩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池塘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都是秦攻取天下的举措的一组是(3分) ①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③蒙故业,因遗策

④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采取了商鞅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对内、对外政策,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

B.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C.九国采取“连衡”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

D.本文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先叙秦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孝文王、庄襄王时的“强”,接着写始皇时的“盛”。

12.请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3分)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3分)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之死》)(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 烛 者 尚 明 也 尚 明 也 者 举 贤 而 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说 国 以 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扬州慢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这首词抒写“《黍离》之悲”,试就词的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中的“厌”字作简要赏析。(3分)

(2)词中多用对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②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③挟飞仙以遨游, 。(苏轼《赤壁赋》)

④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⑤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⑥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⑦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⑧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⑨山寺钟鸣昼已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⑩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7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黑色温暖蒋子龙

①有些东西之所以叫?纪念品?,是因为它记录了人生的脚步。

②我有一个很大的扁柜,占据了家中最大最完整的一面墙,里面存放的每一件纪念品,都记录了我的一段经历,都有一个故事。其中摆在显著位臵、看上去极普通却让人觉得很特别的?藏品?,竟是一快煤,一块实实在在的闪着光泽的煤,放在一个精美的托架上。它是我在平朔煤矿的地下掌子面亲手捧回来的。压在煤块下面的卡片上写着:?9号煤,平均发热量5948KCOL/KG,干基灰分21.6%,干基硫分1.38%,干基挥发分31.1%?。每当我独自端详它或向朋友讲解它的来历的时候,伴随着回忆心里会泛起一股温暖,一种向往和敬意……还有警策和思虑。

③我对煤矿并不陌生,曾多次下井,有些还是全国著名的大矿。下井时无一例外都从上到下地穿戴好矿工的装备,头上顶着矿灯或爬进去,或乘升降梯到地心,然后再坐轱辘马进入采掘现场。来到平朔煤矿井工一矿,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全国第一?,我们是乘大型吉普车下井并直达采掘面。其实既不?采?也不?掘?,更不是?挖?,而是?割?。我跟着?割煤机?向前走,竟产生一种坐在联合收割机上在丰收的田野上向前挺进的错觉。不只是我们,矿工们每天下井出井也都乘坐卡车,像地面上的人乘坐公司的班车上下班一样。平朔煤矿的地下,像一个浓缩的地面上的高速公路网。地下数百米深处蛛网般的巷道,就是一条条相互连接的公路,其灯光、路标、信号以及各种指示牌,周密而规范。它缺少的只是路边的广告,多的是安全警示语。

④任何一个矿工只要想出一句有利于安全的话,就制成一个牌子,配上灯光和他的照片,镶嵌在巷道壁上,光芒闪烁,格外醒目。每隔200米有一个?救生仓?,可供30人生活四天。每隔50米,道边有一个自救站,备有淡水和氧气……他们的理念是:?生命至尊,安全为天!? ⑤我当时感觉,即便爆发一场战争,也未必能摧毁平朔的?地下王国?!

⑥因此我在平朔获得的第一个感觉是?温暖?。就因为这里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与他们的生产规模和所创造的价值大体是相称的。他们仅去年一年就为国家上缴税费81亿元,创造利润79亿元,实现产值310亿元……这是多少钱哪!国家赖以自豪的所谓?占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大头是靠许多像平朔煤矿这样的企业给撑起来的。要知道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虽然属于国家,可埋在他们祖辈生存的地方,平朔人给共和国提供的是?乌金?,是热能,是动力,这里面也有他们的精神。正像《平朔之歌》里唱的:?共和国的炉膛里燃烧着矿工的赤诚。?那么共和国呢?是不是更应该感谢、尊重、爱护这种赤诚,乃至以同样的赤诚温暖矿工?

⑦平朔地处?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门关外,统称塞北。至今还保有古战场的遗韵,内外长城及高高低低的烽火台举目可见,?草带烽烟色,蝉为朔吹声。?当我们乘着一阵风沙登上世界一流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大岸时,似依稀听到了角声连连,重鼓震天,浓烈的烟尘遮住金戈铁马,却挡不住诗人李贺的吟唱:?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⑧奇怪,这塞外的风沙来得猛,走得也急,尘暴一退,一个令人震惊的巨大煤坑呈现在眼前。采煤工作面是几十平方公里,全部机械化,其程序就是?铲?和?运?。一铲下去就是一个60立方米的大煤堆被轻轻端起,转头倒进一次可装载292吨的运煤车里,然后沿着螺旋形的车道攀援而上,一辆接一辆,势如游龙般夹雷携电地驶向选煤厂。即便没有去过平朔的人也可以想象一下,那巨大的铲车若一下一下铲下去,似能把地球给挖穿,一辆辆运煤车则如一座座小的煤山在移动,它的一个轱辘的直径就是3.7米……上千台这样的设备同时作业,该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⑨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⑩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煤国,仅平朔煤矿就年产1亿吨,全国还有13个年产亿吨的煤炭基地。世界上约35%的煤矿产量出自中国。我们不仅是煤炭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中国在经济上所感觉到的?温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乌金?的开采和燃烧。所以,我将其称为?黑色温暖?。

(选自《新华日报》2011年11月11日第7版,本文曾获2011年度最佳散文)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4分)

A.全文主要介绍了平朔煤矿井工一矿和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前者侧重展现其生产工作的条件与环境,后者侧重表现其生产的规模与气势,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B.第③段划线句子中的一个“割”,既形象说明平朔煤矿采煤速度之快,技术之先进,又突出了平朔煤矿之大,交通网络之发达,用词精妙。

C.第④段中通过记叙典型事例意在说明平朔人将“生命至尊,安全为天”的意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揭示了平朔煤矿工作条件和环境的优越。

D.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反问句与平朔矿工的赤诚进行对比,暗含着作者对当今社会中某些人漠视矿工的付出、不关心矿工权益和安全的现象的不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