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保守的,封建的个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向富强,明主,科学,文明的方向发展。在科学的指导下弘扬人文精神,加强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建设科学的人文精神的保证。培养人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3、改革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社会体制的改革最关键的就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早已形成了文理分科的形式,文理发展不均衡。因此,大学要杜绝重知识轻精神、重理工轻人文的功利价值观。树立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建设[10]。改变教育方法,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科学与人文发展综合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举办讲座,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逐步建立有效的科学、人文教育体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四、总结

对于一个国家,精神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而这种精神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科学的,而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引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左右手,社会的发展要求两者的融合,而两者的融合也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人文精神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而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唯有两者融合协调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俞吾金.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J]. 探索与争鸣. 1996, (1):4-7. [2] 范岱年, 赵中立, 许良英. 爱因斯坦文集[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 8: 2. [3] 刘伟光.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D]. 渤海大学. 2014. [4] 孟建伟.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J].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 (1):

59-60.

[5] 黄裕生. 科学的限度与人文——— 信仰的空间[J]. 科学技术哲学, 2002, (3):

13-21.

[6] 严春友. 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思考[J]. 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 1999, (3):

9-15.

[7] 吴惠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及意义[J]. 江西社会科学. 2001(6). [8] 曾冬梅,邱耕田. 走向融合:新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J]. 社

会科学总论, 2003, (1): 16-22、50.

[9] 周桂英, 从传统与现实看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D].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10] 徐莉炜, 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成都大学学报. 200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