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创造、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新颖性和价值性是创造力的两个重要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质。创造力=智力×年龄×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

2. 创造力的结构和层次

(1) 穆尼认为创造牵扯到三个P:创造者person、创造过程process、创造产品与环境product and place。

(2) 艾曼贝尔认为,创造力主要包括三个成分:领域技能、创造性技能、工作动机。

(3) 吉尔福特把创造力分解为六个主要成分: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和洞察 性。

(4) 泰勒把创造分五个层次:即兴式的创造、新型式的创造、革新的创造、发明的创造、深奥的创造。

(5) 沃拉斯认为,创造过程包括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 二.创造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 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1) 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幼儿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与发展的两个 重要表现。

(2) 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现实性、主动性和有意性。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思维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独立意识增强。

2.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提出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受六个 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知识、认知风格(分立法式认知风格、执行式认知风格、司法式认知风格三种,创造型个体常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

3. 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技能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拥有丰富且结构合理的知识和一个灵活变 通的头脑,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4.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而非 充分条件(低智力难以有创造性,但高智力未必有高创造力)。

5. 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高创造力的个体一般会表现出下列个性特征(好奇心强、自信心强、独立 性强、较大的主动性和较少的禁止性、较大的坚持性、较高的抱负),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最明显的人格特点是从众性、褊狭和刻板性。

6. 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

(1) 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民主不专制;积极支持孩子的好奇、探索行为;信任; 平等;父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2) 学校教育因素:开放和民主型教师;各种有关的创造力训练项目课和活动。 (3) 社会文化因素:倡导独立和创造、主张男女平等、社会的创造需要。 三.创造力的测量:

1. 传统的方法:常用的有提名法、作文法、专家评分法。 2. 标准化测验:

(1) 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包括三套共12个分测验,适用于幼儿园到大学研究生,主要从反 应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和精致性四个方面分别计分。

(2)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发散思维测验:包含14个分测验,分语言测验和非语言测验两部分。适 用于初中以上水平,主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等方面分别评价。

(3) 芝加哥大学的创造力测验:含5个分测验(词汇联想、物体用途、隐蔽图形、寓言解释、组 成问题)。

3. 创造性人格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量表,马斯洛安全感量表,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四.创造力的培养

1.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

(1) 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4)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2. 善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特征

托兰斯认为:(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观念;(2)向学生证明他的观念是有价值的;(3)给予不计 其数的学习机会;(4)使评价与前因后果结合起来。

史密斯认为:(1)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2)教学生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创造过程中;(3)教给学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给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多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1) 创造力训练的一般技巧: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求;发散式提问模式,发展流畅性思 维;摆脱习惯性思维,发展应变思维;调节认知行为,增进创造力。

(2) 创造力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方案:头脑风暴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图形想象训练、 联想训练、展开性思维训练。其中头脑风暴法要求不批评任何观点,发言充分自由,求量为先,以量生质,寻求组合与改进。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一.动作技能的概念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包括三种 成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认知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

1. 粗大动作技能(跑步、游泳、打球等)和精细动作技能(打字、刺绣、雕刻等); 2. 连续性动作技能(骑车、弹琴等)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射箭、举重、急停投篮等); 3. 封闭性动作技能(打保龄球、跳水、投掷铁饼等)和开放性动作技能(驾车、踢球、击剑等)。 三.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

1. 辛普森的动作技能七层次结构理论: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 创作。

2. 克拉蒂的知觉——动作技能三层次理论

(1) 动作技能的一般支柱:包括抱负水平、毅力水平、唤起或动机水平、分析工作技巧的能力、 各种知觉能力。

(2) 能力品质:包括力量、耐力、伸缩性、速度、平衡和协调。 (3) 工作和情境所特有的各种因素。

3. 蔡斯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动作技能看作是由感受器系统、中枢加工系统和效应器系统构成的一个 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中枢加工机能的作用。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

1. 行为派的动作技能理论: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基础上,认为动作技能是将先行动作通过条件反 射所建立起的暂时神经联系变成后继动作的信号。

2. 认知派的动作技能理论: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成分的参与。 韦尔福特提出了动作技能形成的认知模型,分三个连续的阶段:感觉接受阶段;由知觉到运动的转换阶段;效应器阶段。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其长短取决于动作技能的性质和复杂程度。

2.联系形成阶段:又称定型、练习阶段。重点是使客体刺激与动作反应形成适当联系,排除过去经验中习惯的干扰和局部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

3.自动化阶段: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整套动作序列能依照准确的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熟练操作

熟练操作,是指动作已经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有意识注意 的状态。

1. 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2. 能利用细微线索; 3. 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4. 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5. 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1. 动作技能的保持:动作技能一经形成,就不易遗忘,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越复杂的动作技能,保 持的时间越长。因为动作技能是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以有序连续的局部动作为基础,保持在小脑的低级中枢(比脑的其他部位更能保持动作痕迹)。

2. 动作技能的迁移

(1)双侧性迁移:身体一侧器官形成的技能迁移到另一侧的器官。

(2)语言——动作迁移:在动作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动作技能有影响作用。

(3)动作——动作迁移: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向另一种动作技能的迁移。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一. 动作技能学习的个人内部条件

1.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 2.生理成熟水平和知识经验; 3.智力水平; 4.人格特征;

5.生理唤醒水平:包括紧张、焦虑、压抑及一般的兴奋感等。中等的唤醒水平是获得良好操作成绩的最理想水平;当一种新获得的技能成为习惯时,提高驱力,就可以提高操作成绩。 二. 动作技能学习的外界环境条件

1.科学的指导:包括讲解和示范。讲解内容有学习动作技能的目的、动作技能的性质、学习程序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示范由教师作出或借助视听教学进行,分为相向示范、围观示范、同向示范三种方式。 2.练习:是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的过程。练习曲线是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

(1).练习的一般趋势:总的趋势是练习成绩逐步提高,表现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存在高原期现象和起伏现象;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2).合理地组织好练习: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分散学习较好);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动作的各部分独立性较大或技能较为复杂时,部分练习较好);及时反馈;进行心理练习(在实际练习之前在头脑中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 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特指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 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正迁移(促进)和负迁移(干扰);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前对后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对前的影响); 3.根据迁移的范围,分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根据迁移的程度,分近迁移(相似的情境中影响)和远迁移(不同的情境中受影响);

5.根据迁移的路径,分低路迁移(涉及陈述性知识)和高路迁移(涉及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三. 学习迁移的实验设计与测量 四. 研究学习迁移的意义与作用

在理论上,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和理解学习的过程,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在实践上,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