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莫雷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2.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 化的过程。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3. 语言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语言是发展的媒介,是思维的工具,是社交活动的工具, 是反思和调控自己思维的工具。所以,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出声思维。

4. 教学时,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 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采用教学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三.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1.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以实体的 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2. 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 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关注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2. 教育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营造 自由、民主、和谐、关爱、真诚的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中心,保持真诚一致、无条件关注和同理心。

3. 基本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开放式的课堂、自由学习。

第二篇 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三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的分类

1. 知识:狭义上仅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广义上则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 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 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分为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回答“是什么”。 (2) 程序性知识:是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解决“怎样做”。

(3) 策略性知识: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被有效地加以应用。 二.知识的表征: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1.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1) 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基本表征形式。由关系和论题构成,关系对论题 起限制作用。命题是思想和观念的单元。

(2) 命题网络:任何两个命题,如果具有共同成分,则可以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彼此联系起来。

2.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 产生式: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那么….”规则。又称条件——动作规则(C—A规则)。 (2) 产生式系统:经过练习,简单的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3. 大的知识单元的表征:图式。教学中常见的图式有实验程序、学习和理解故事等。 三.知识学习的标准

1. 概念化:在学习时能将媒体传递的信息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的科学的概念。

2. 条件化:把知识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条件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产生式的认知结构。 3. 结构化: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 4. 自动化:熟练掌握的知识在运用时能不假思索,达到自动化程度。 5. 策略化:运用关于学习和思维的策略知识,指导自己高效地学习。 四.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包括三个部分:信息储存库(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加 工过程(注意、知觉、复述、组织编码、检索);元认知(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控)。

1. 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储存库,处于未被加工状态,容量几乎无限。不予注意,视觉信息1秒 内,听觉信息2秒内就会消失。注意是将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转换到短时记忆中的关键。

2. 短时记忆:是第二个信息储存库,又称工作记忆。容量有限,为5——9个独立的信息单元。加工 的信息可以从感觉记忆中进入,也可以从长时记忆中进入。影响短时记忆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背景知识和记忆策略。一般通过组块化和自动化来突破容量“瓶颈”。短时记忆对新信息的保留时间约10——20秒。

3. 长时记忆:来自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后,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容 量几乎无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记忆。

4. 遗忘与记忆: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无法找到信息。目前对遗忘的解释有消退理论、干扰理论 和提取失败理论。倒摄干扰: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可能是导致遗忘最重要的原因。前摄干扰: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的干扰。

通过对学习一系列材料后的记忆测验发现,开始的几个项目和最后的几个项目学习效果最好(分别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中间部分的学习效果最差,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

舌尖现象:能意识到自己的长时记忆中存储了一些内容,就是说不出来。

5. 元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加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识;有意识地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认识、 加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因此,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

第二节 传统观点的知识学习

一.概念学习

1. 概念的定义和种类:概念是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符号或事件的标记系统,是对类别的心理表征。 在现实中,只存在概念的具体例子,不存在概念。加涅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可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性概念(只能通过概念定义来获得);维果斯基把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和积累经验而掌握)和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

2. 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概念例证。

3. 概念的获得:即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一般学生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一是呈现典型例 子,二是提炼一类物体的特征。

4. 概念的教学:

(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3)提 供概念范例,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4)形成概念网络;(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二.原理学习

1. 原理及其种类:原理又称规则,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2. 原理学习的方式:通过接受式学习(又称原理——例证学习)、发现式学习(又称例证——原理学 习)两种方式进行。

3. 原理学习的影响因素:学生对原理所涉及概念的理解、认知发展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言 语指令。

4. 原理的教学:

(1)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创设原理学习的问题情境;(3)设置言语指令,唤起 对相关概念的回忆;(4)强调原理运用,促进对原理的理解。 三.问题解决

1. 问题的定义及类型: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的目标状态)、 可用算子(在给定和目标之间进行转换的步骤或程序)。问题的类型有:结构良好的问题与结构不良的问题;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一般领域问题与专门领域问题。

2. 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1) 通用问题解决者(GPS):适于子目标能清楚界定并以一系列步骤进行解决的结构良好问题。 (2) 启发式策略:主要有产生——检验策略、手段——目的分析、类推法、头脑风暴等。 (3) 问题解决过程:表征问题——拟订计划——克服障碍——执行计划。 3. 专家型与新手型问题解决者的差异:

(1) 知识差异:表现在数量上、组织上、可提取性上。

(2) 策略差异:表现在问题表征策略、具体解题策略、元认知策略上。 4. 问题解决的教学:

(1) 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育中,问题解决被看作常规练习;在科学领域,问题常是以实验 室练习的方式出现。关注的是学科内容的传授,重点放在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上。

(2) 当代问题解决教学建议:提供比喻性的表征;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口头描述;利用提问的方法; 提供实际例子;整理观念;运用发现学习;传授学习策略;利用小组学习;保持积极心态。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注意与预期(心向);2.激活原有知识(认知结构变量);3.选择性知觉;4.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5. 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6.根据需要提取信息。 二.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1. 表征学习:又称符号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 概念学习: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关键特征。

3. 命题学习:是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三.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 动机激发策略: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励力量=效价×期望);修整学生的动机归因;使新 知识和预期同时出现;提供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

2. 注意策略:又称选择性知觉策略,可采用符号标志技术、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呈现的方式。 3. 精加工策略:记忆术、笔记技术

4. 组织者策略:利用“先行组织者”(在学习新知识前,呈现一个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为 学生补充一些过渡性的学习材料。

5. 认知结构优化策略: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第四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自动化阶段。 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方式

1. 模式识别学习:是学会对特定的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 通常要经过概括化和分化两种心理机制。

2. 动作步骤学习:是学会顺利执行某一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在试误与重复的过程中形成,主要 是对产生式的行为项的学习,通过程序化(练习和反馈)和程序的合成(合并多个产生式)两个机制来完成。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 课题选择与设计策略:首先鉴别该学科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一系列的终极目标和各个子目标,然 后将目标按从低到高排列成最佳迁移结构。

2. 示范讲解策略:示范的有效性取决于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示范的时机。讲解时要注意 言语的简洁、概括与形象化。

3. 变式练习与比较策略:变式是促进概括化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连续呈现多个变式的效果最好。而 比较则有利于促进分化,采用连续提供多个正、反例子效果最好。

4. 练习与反馈策略:分散练习优于集中练习。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的选择应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性质、 学生的年龄、能力等因素确定。反馈有内部反馈、外部反馈、及时反馈、延时反馈。

5. 条件化策略:明确提醒所学技能的适用场合。

6. 分解性策略:将完成某类程序操作的完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

第四章 学习策略的学习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