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总结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总结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上海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

例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α星的周年视差为0.76″(你知道0.76\有多小吗?如果将手臂伸直,所看到手上拿的一张纸厚度大约为30\。),1月份和7月份地球移动的直线距离为3×1011m。估算该恒星离我们多远?(11.y=9.46×1015 m)

解答:1)sinθ=R/L,由于θ很小,所以,sinθ=θ, L=R/θ。又θ=0.76″,

所以,θ=0.76×(2π/360)×(1/3600)≈3.68×10-6, 则L=1.5×10÷3.68×10m≈4.07×10m=4.31.y.。

第十一章 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 天体运动

1. 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影响:潮汐主要由于月球对地球的的万有引力影响而产生的。地球

上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两个点形成了潮汐现象的高潮点。

2. 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

3. 宇宙: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光年的换算:1l.y.=9.46*10m

4. 根据今天宇宙膨胀的速度,宇宙在一二百亿年前脱胎于高温、高密状态,诞生于一次大

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假设。

5. 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星系。太阳系正处于其中一条旋臂的边缘。

6. 恒星的分类:1)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体积、温度和亮度。2)按照体积大小分,

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7. 恒星的颜色与它的表面温度有关;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它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8. 视差测距法测恒星距离:以日、地距离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

45

15

θ

11-616

L

R

上海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

星的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测距法。要会计算

9. 恒星的物质组成:绝大多数恒星都有着和太阳相同的化学成分:73%氢、25%的氦及2%

的其他元素。

10. 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2)一颗恒星的寿命

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寿命短。

天体的演化

一、恒星的分类

恒星是拥有巨大且致密的等离子体,是在宇宙中靠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而自身能发热发光的星体。最接近地球的恒星就是太阳。

恒星分类是根据恒星的颜色、温度和亮度间的关系进行的。

主序

参宿七

北极星

毕宿五

天狼A

半人马A 太阳

巨星群

蓝色和蓝白色 白色 黄色 橘红色 红色

超巨星群

参宿四

亮度 度 增大亮

大部分恒星分布在从图的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叫主序星,太阳也是一颗主序星。

46

白矮星群

表面温度t/℃

天狼B

半人马B

50000 20000 10000 6000 5000 3000

赫 罗 图

上海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

二、恒星的演化

中子星

中行星

巨星

白矮星

超巨星

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

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恆星的演化:(1)主序星,(2)红巨星,(3)行星状星云(位于中央的核心是白矮星,最后会冷却成为黑矮星)

2. 恒星的寿命

一颗恒星质量越大,虽然可用以“燃烧”的核燃料越多,但它放射出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它的寿命反而越短。太阳现在年龄大约为47亿年,而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

47

一颗恒星的寿命的长短

恒星的燃料消耗殆尽时,取决于它的质量

它就会膨胀而变成巨星或超巨星 原恒星 星云 超新星 白矮星 恒星的演化

巨星或超巨黑洞 中子星 黑矮星 上海高中物理知识点汇编

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

意大利 伽利略(1564—1642)创建通过理想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方法;发现匀变速运动和摆的等时性;发

明了温度计;1607年最早做了测定光速实验。

英国 牛顿(1642—1727)提出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主张光的微粒说。 英国 卡文迪许(1731—1810)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法国 库仑 (1736—1806)利用扭秤测量了点电荷间的静电力,总结出库仑定律。 丹麦 奥斯特 (1777—1851)1820年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英国 法拉弟 ( )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第一个手摇发电机。 德国 楞次(1804—1865)总结出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英国 麦克斯韦 (1831—1879)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德国 赫兹 (1857—1894)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荷兰 惠更斯 (1629—1695)提出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英国 托马斯·杨 (1773—1829)做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英国 赫谢耳 (1738—1822)发现红外线。 德国 里特 在1801年发现紫外线。

德国 伦琴 (1845—1923)发现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 德国 普朗克 (1858—1947)提出量子化的观念。

美国 爱因斯坦 (1879—1955)提出光的光子说,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提

出了相对论,从相对论得出了质能方程。

英国 汤姆生 (1856—1946)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美国 密立根 测定了电子的电量,e=1.6×10

?19

库。

英国 卢瑟福 (1871—1937) 利用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原

子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

丹麦 玻尔 (1885—1962)修正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提出了三条假说,建立了玻尔理论,成功的解

释了氢光谱规律。

法国 贝克勒耳 (1852—1908)从铀矿中发现了天然的放射现象。 波兰 玛丽居里 (1867—1934)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镭。 英国 查德威克 1932年发现中子。

法国 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得到了放射性同位素,并发现了正电子。

4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