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命题点:农业生产力对经济重心的影响

《旧唐书》记载,唐朝初年,中原地区“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这说明当时( ) A.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 B.北方地区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C.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D.北方农业落后是由于人烟稀少 答案 C

解析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唐朝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正确;人烟稀少是当时北方经济落后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4.命题点:唐代城市中“市”的发展特点

(2017·洛阳高三统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所以不在于突出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了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体现了其商品销售的区域化,体现了商品销售的专业化取向,故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佛教的中国化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三教合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已经互相吸收乃至渗透,不能说宋代才开始出现合流,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虽然佛教在特定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来没有撼

13

动儒学的主流地位,因此C、D两项不正确。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面临着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问题,宋代僧人强调佛教“治心”,与儒学殊途同归,正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鲜活例子,因此A项正确。 6.命题点:中华传统美德之孝道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

A.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D.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战乱的环境,君权相对较弱,这一时期士大夫思想追求的转变,体现的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目的,故选A。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武昌调研)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C.科举制的实行 答案 C

解析 “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说明宗法制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

2.(2018·淮南调研)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反复,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士子隐遁竹林、纵情山水。此后,种竹养竹、咏竹画竹逐渐成为风气。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开发和种植业的发展 B.文人士大夫对人格精神的追求 C.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的失势 D.三纲和五常等伦理规范的确立 答案 B

14

B.宗法制的崩溃 D.士庶之分严格

解析 从纵情山水,看出文人士大夫“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竹咏竹更体现“竹”之气节,体现其人格精神上的追求,故B项正确。

3.(2017·洛阳三模,24)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完善中央官制 C.决策更加科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加强君主专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4.(2017·天津河北区二模,1)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的结论,故A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B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管理体制更完备”的结论,故D项错误。

5.(2017·全国名校高三联考)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这反映了唐太宗( )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 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 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答案 C

解析 “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不符合唐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故A项错误;唐代并未出现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题干中“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说明皇帝、中书门下等顶层制度的建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故C项正确;唐代的最高行政机构由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组成,故D项错误。

6.(2017·临汾二模,2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

15

B.加强君主专权 D.提高行政效率

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明( ) 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 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 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 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A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信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7.(2018·唐山调研)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C.内阁制 答案 B

解析 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17·孝义三模,25)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

9.(2017·临沂三模)《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材料反映杨绾( )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

B.三省六部制 D.军机处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