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验方 - 肠胃科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民间验方 - 肠胃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牛奶)。

作法:茶包用热水泡好,加入蜂蜜和鲜牛奶,最后放入姜汁一起搅拌均匀即可饮用(寒性体质的人,姜汁可考虑多放一点)。

喝完之后全身会变暖和,胃不会糟糟的,口里有药味,对鲜奶不适的人,也不会因奶味太浓而不敢喝,身体有足够的养分抵抗病菌,感冒自然会加速治愈。

姜汁牛奶制作简单,对感冒所引起的鼻塞、喉咙痛,也有治疗效果。 (清英.台湾.2003年)

胃溃疡

生活压力大,加上天气转冷,使得胃溃疡患者明显增加,临床上,除了一般常见的西药治疗外,中医界也找出「溃疡散」这帖传统中药,颇见疗效。

现代人罹患消化道溃疡的比例相当高,中医临床医学认为,消化道溃疡是胃酸腐蚀的结果,如能有效中和胃酸或抑制胃液分泌,胃酸减少了,溃疡也会跟着好起来。

中医复方「溃疡散」系清代名医章虚谷的处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及疼痛上的缓解,是中医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方剂。

笔者曾透过四十六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观察,并照胃镜检查,愈合者卅例,显示溃疡散有制酸、止血、止痛、愈合溃疡面的作用。

从实验数据可知,不管在溃疡愈合及疼痛消失等疗效方面,中药溃疡散对于号称「压力病」的消化性溃疡,有卓越的临床疗效,加上副作用少,且复发率低,在停药后追踪上,很少人再发,饮食也和一般人一样,很少人必须再天天吞胃药,值得中医药学界深入探讨。

溃疡散此一传统方剂,是由黄耆、党参、白芍、甘草、三七、川楝子、元胡、瓦楞子、象贝母、白芨、珍珠及、穿破石等十二种中药组成。

该方用黄耆、党参益气健脾; 配合白芍、甘草、元胡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母制酸和胃;三七、穿破石活血止血;白芨、珍珠护膜生肌,是一帖养胃止痛、生肌疗疡的有效验方。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调和肠胃中药除有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黏膜的防御性外,还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在溃疡面能形成保护膜,并可增强血液黏度、促使局部凝固,使溃疡面早期愈合康复。服用溃疡散因具有上述的药理作用,所以,对消化道溃疡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根据辨症,临床运用仍可增减药味,如食少胀满者加厚朴、砂仁、内金;恶心呕吐者加茯苓、生姜、半夏;大便溏泄者加白朮;大便色黑者加地榆炭;大便干燥者加大黄;泛酸甚者加海螵蛸、牡蛎。

值得注意的是,溃疡面的愈合并非短期所能奏效,患者必须连续服用两个月以上,不应半途而废。服药期间须注意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急躁烦恼、禁烟酒,忌食生冷、油煎、辛辣食物,宜低脂肪及容易消化之食品。

(苏聪明.台湾高雄市新复兴中医院长.2003年12月) (素食者酌情参考)

03-12-21/联合报/E4版/健康】

木耳、杏仁甘润滑肠解便秘

便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但却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更可能让人身心状况跌入谷

底,日子不好过!

中医将便秘分为「实秘」和「虚秘」,如吃太多辛辣、油炸的食物、饮酒,导致肠胃积热,肠道缺少津液的润泽,引起大便燥结不通;情绪波动、压力紧张、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阻滞,津液分布失常,形成便秘。这两种原因引起的便秘是属于实秘,治疗上以清热、润肠、通便顺气导滞的药方为主,如麻子仁丸、承气汤、六磨汤、木香槟榔丸加减。

此外,疲劳过度、年老津衰、病后、产后失血过多因而气血虚弱,及阳虚体质引起的便秘属于虚秘,治疗上以益气养血药方,如黄耆汤、润肠丸、补中益气汤加减,或温通开结药方,如温脾汤加减为主。

一般人认为,便秘时最好少吃,以减轻肠胃的负担,其实不然,因为这会使消化道运作减缓,反而加重病情。摄取高纤食品是改善便秘的良方,但若未同时喝足量的水,粪便反而容易过硬,甚至阻塞肠道。

很多人还有一个错误观念,就是发现大便中有不消化的蔬菜,便认为身体无法消化吸收,为了避免肠胃负担而不敢再吃,其实,蔬菜纤维虽然没被吸收,但仍可提供粪便实体,帮助排便。

老年人多半肠内津液不足,因此平时不妨喝些蜂蜜水、牛奶、优酪乳,或煮些白木耳吃,或吃些芝麻、胡桃、杏仁等富含油脂的核果,有甘润滑肠之效,而且有滋补作用。

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肠蠕动,而最简单的运动是散步,尤其是早起或晚餐后散步,效果最好。仰卧起坐、骑脚踏车则可以训练腹壁肌肉的力量,配合操作提肛运动来增加对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力,对解除便秘都有帮助。另外,排便时最好采取蹲姿,会较坐姿更容易施力。

(叶慧昌.台湾中国医药大学中医部医师.2003年11月3日)

赤白痢

方用:山查炭八钱。

将山查炭研末红(赤)痢加白蜜为,白痢加红糖为丸,赤白痢加白蜜与红糖为丸,空心开水送下,大人每服八钱,小儿每服三钱,一日服三次,三日痊愈。

按痢疾腹痛如绞,坐桶不便起即欲便,便时极艰难。 (无名氏贡方.台湾)

神效治痢八厘散

硼砂三钱(要白如雪者)、辰砂二钱、木香二钱、丁香二钱、沈香二钱、当归二钱、甘草二钱、大黄二钱、巴豆霜一钱,共药九味,俱不要见火,各味共研细末,用磁瓶密贮,不可泄气,凡患痢疾者,只用八厘弗多,用开水送下,即下大便而愈,重者再用八厘,无不全愈,此方愈人无数,效验如神,此药一料,可救百余人。所费甚微,倘乐善诸君,能合备施送,功德无量。

(无名氏贡方.台湾)

便血(即大肠出血)

用阴阳瓦两片,将柿饼焙成黑炭似的(存性)、「即中医烧成性」研成粉末,加入红糖用

开水冲服即效。

(朱长忠先生贡方)

绞肠痧

方用:食盐一两、童便一碗。

将食盐置锅中炒赤,泡滚水和童便服。

按:此症肠腹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泻,服之立效。

痢疾与泄泻

用红枣七个,去核,入满明矾末,用线捆住,入火内烧至黑红色,去线,一并食之(枣矾全吃)。病轻一次就治愈。重者三次就愈。

(无名氏贡方.台湾)

痢疾专方

痢疾为夏秋季节常见疾患之一,此病成因不外感受暑湿疫气或啖不洁之物所引起,初则腹痛,裹急后重,继则痢下赤白脓血,如迁延失治,或治疗不当,脾气日衰,可转变为时发时愈之休息痢,甚至引起肠风下血等症状。

久痢不愈,不但损伤脾胃,更进而影响及肾,导至肾气虚惫,很多老人病,如贫血、偏枯、中风、半身不遂、腰腿酸痛等等,都是肠胃疾患所引起。

此痢疾专方,历经十数年之实验,证明效果良好。对红白痢疾确有药到病除之效。兹将原方公开,备供患者参考。

治方:

焦三仙一两,熟军五钱,槟榔、滑石、车前子、桩皮、地榆炭、厚朴、炒枳壳、台参、白术各三钱,芋黄连、白头翁、茯苓各二钱,木香、砂仁各一钱五分,生姜为引,水煎服。

说明:

按本方白头翁、芋黄连,清热消炎,桩皮断下,地榆凉血止血,焦三仙消导行滞,厚朴、川军、枳壳通下导滞,木香、焦槟榔治里急后重,滑石、车前子通肠利湿,台参、白术、茯苓、砂仁,健脾强胃。凡上火下寒中焦结滞引起之红白痢疾,此方均可调治。

古人治痢以清湿热通积滞调气血为主,新病以清热利湿去积为先,久病则应兼顾脾胃气血,白头翁汤、芍药汤、木香槟榔丸、香连丸、承气汤均为治痢疾之方剂、六君则为补气健胃基本方。本治痢疾经验方,集以上众方之长,而加以代裁所组成之复方,力量倍增,多面兼顾,故效力独着。

(无名氏贡方.台湾)

肠风下血

本人曾患肠风下血。(并非痔疮下血)延医诊治,服药多时,仍未见效。后经友人介绍一方,仅中药一味,即已治好。以后凡遇患有此病者,我也将此方转为介绍试服,均见灵验。今特再将此方介绍如后,以供患有此病诸君,作为参考,或试服之。

中药柯子一两,用瓦焙干研为细末,分三次服。早、晚空腹时用温黄酒冲服。 (李庆延先生贡方)

腹泻、肠胃炎

以香蕉蘸盐食之,立见奇效。

痢疾

一、症状

痢疾,一名滞下,传染病之一。有所谓赤白痢、五色痢、噤口痢、休息痢等,名目虽多,其荦荦大者,要不外下列两种:

1.急性之热痢:凡赤痢、白痢、赤白痢、疫痢、五色痢、噤口痢皆属之。病原系一种杆菌,又称为赤痢菌,多由不洁之饮食传染。受染后,经二至七日而发。口渴舌干,尿量减少,小腹隐痛,欲便不便,里急后重,排出脓汁、血液等,含多量血液者,谓之赤痢,仅排脓汁者,谓之白痢。以是病多流行于夏秋之交,故又名流行性赤痢。有体温正常,亦有发热至三十九度者。一日有下二三十次,以至五、六十次、百余次不等。小儿较易感染。有时呕吐、痉挛、萎顿无力,卒至心脏衰弱而死。

2.慢性之寒痢:病原为原虫,故名虫痢,又称阿米巴痢。粪液为白如鼻涕之脓质。性较缓和,日下最多不过二十余次而已。大抵止涩太早,或平素偏嗜冷茶酒、与生冷之食品所致。时愈时发,中医因谓之休息痢,竟有沈绵数载,或数十年而不廖者也。

患者所下之物,中医以为赤则伤血,白则伤气,脓血稠黏,则气血两伤。李博士焕燊曰:「痢由郁而成,亦由燥而生,且由虚而得。与治水泻不同。治泻则宜止,治痢则宜利。」此可谓学贯中西,圆融无碍,洵为治痢者不可或违之铁则也。

二、治法

甲.急性热痢之治法: 第一方

1.生马齿苋(一至四两)(治红白痢) 熬汤,红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民方) 2.乌梅七个(治痢疾)

置瓦上焙干研末,黄酒送服。(民方) 3.苦参子(即鸦胆子)(治痢疾)

去壳取仁,用龙眼肉(桂圆肉)包好,每服三十粒,开水送下,日服一次。(民方) 4.凤尾草头二两(治痢疾) 捣汁煎茶内服(民方) 5.萝卜菜叶(治痢疾)

冬日采放屋瓦上,任风吹雨淋露湿日晒,至春初收起,每剂用五至七钱煎服。(民方) 6.明矾一钱(治痢疾)

冲开水三盏,内服一剂,立效。(民方) 7.生金针菜(治痢疾) 炖冰糖服之(民方)

8.用咸腌猪脚爪、骨头(用腊肉亦可)炙灰,用砂糖陈酒调服,约五钱,一服自愈。(治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